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全面改薄”不能侧重表面忘却内心
http://www.scol.com.cn(2015-12-18 8:03:4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董国昌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昨天,教育部举行发布会介绍《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有关情况,决定从2016年到2019年开展“全面改薄”专项督导工作,将重点督查学校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达到底线要求等六个方面,明确了“全面改薄”的20项底线要求,比如一人一桌椅、一人一床位等,要求各地限期消除不该有的现象(12月17日《京华时报》)。

  为了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推出了“全面改薄”20项底线,旨在加强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令人耳目一新,从政策层面、公共投入方面来说,国家下大力气促进教育公平,为农村及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上学带来利好,特别是消除D级危房、健全完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设备、多媒体教学教室等,极大地保障了老少边穷地区孩子们的上学难、上学苦,确保偏远山区孩子们与城里孩子享有同等的教育基础设施。

  但是,从教育来说,硬件设施固然重要,可孩子的成长环境、心里关爱及师资力量同样不可缺。为何如此说?因为据我走过的西部部分偏远山区学校,校舍的建筑不可谓不漂亮、体育活动场地不可谓不宽广,甚至多媒体教学教室也是配套完善,然而,看到的景象是孩子衣着单薄、多媒体教室落慢灰尘成为“僵尸”。衣着单薄的多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甚至失去双亲的孩子,在一所百名学生的校园内仅单亲孩子将近20名,留守儿童更多,而多媒体教学则缺少老师。

  “全面改薄”无论从政策层面、公共投入方面值得肯定。然而,完善了硬件的基础设施,并不代表就能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这是一个值得考虑和商榷的问题。就拿今年6月份贵州毕节4兄妹喝农药身亡的新闻来说,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成长环境、缺失的心理关爱,再高大上的教学楼、再广阔的体育活动场所,无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无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且,在最近的一则新闻报道中提到,当地茨竹村委会留守儿童档案显示,该村有留守儿童151名,其中有43名儿童的母亲是无联系、失联、离家出走未归。

  这就不得不说偏远贫困山区,因为贫穷,大多父母为了改善家庭困境、也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一点的上学、生活环境,不得不外出务工,但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孩子又不能带在身边,于是,留守变成了孩子和父母不得不面对的痛苦现实,而单亲家庭则是夫妇双方或生活习惯不同、或感情破裂、或未婚先育等种种原因造成,另外,还有因重大疾病返贫家庭的孩子。因此,偏远山区的贫穷固然可以直面,可对贫穷环境下孩子的教育不能单纯的以改善硬件条件来以一概全,要直面几千万的留守儿童及单亲孩子本质上的教育问题,这些孩子大多就在偏远贫困山区。

  当然,硬件条件是改善偏远山区及贫困地区教育的必备要素,也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可是,硬件的完善纾解不了孩子孤独的内心,这就需要顶层考虑设计公共投资问题,在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办学条件的同时,一方面,可在偏远山区学校单独设立留儿童心理关爱课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者,以现有营养餐费的形式补贴给孩子,让孩子跟着打工的父母去上学,如此,可解决孩子的心里问题,从而提高孩子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培养输送适应新形势下多媒体教学的师资力量,“激活”多媒体教学教室。

  教学环境和基础设施是表面的、可以看得见的,而接受教育的孩子内心是看不见的,正因为看不见而忽视,一旦发生,就像贵州毕节4兄妹,是花季生命的消失,所以说,“全面改薄”不能侧重表面,而忘却接受教育的孩子内心,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接受良好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如果不能解决好孩子内心问题,那么,初衷虽好,结果却糟。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