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游客慕名来到千年古刹泉州开元寺,刚到大门,一群乞丐迎面而来,游客想绕开他们,可还是被拉拉扯扯。参观完走出大门,又一次遭遇乞丐拉扯,不给钱就被骂,一下都没了好心情……近日,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11月27日《泉州晚报》)
职业乞丐的“双面人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近年来,屡有媒体曝光一些职业乞丐“下班后”的风光生活,或出入高档酒店,或身着名牌,有的甚至随身携带了港澳通行证、护照、高档手机。这对于那些给予过乞讨人员爱心的人来说,无疑是心灵上的重创。
有调查显示,城市街头的90%乞讨人员把乞讨当成是谋利的手段,严格意义上符合救助条件的只占10%。或许数据有所偏差,但乞讨职业化成为普遍现象已是一个不可争议的现实。这不仅是对每个人的爱心是一个严峻考验,也给有关部门提出了一道管理难题。
必须关注的是,职业乞丐与传统乞丐有着质的不同。传统乞丐以“生存”为目的,离开了别人的同情与施舍,他们就无法生存,甚至会失去生命;职业乞丐则以“生活”为目的,许多人游手好闲、不劳而获,一些地方的农民冬闲无事,结伙外出乞讨,为的是增加收入,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对于二者之间,当然需要明辨是非,否则就会遭到愚弄、受到伤害。
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职业乞丐“挡道”真正需要关爱帮助者的现实语境下,不明真相、滥施爱心却可能助纣为虐。中国人从来不缺少慈善之心。问题是,那些蜗居在繁华都市、美丽景区的乞讨者特别是职业乞讨者,真需要“围观”帮助吗?
对有关部门来说,更需装上职业化的“火眼金睛”,撕下职业乞丐的种种伪装。比如推行“黑名单”制度,将其“敛财”的手段暴露于大庭之下;将人流量较密集的商业圈、车站码头、景区等纳入“互联网+”管理模式,对其更“职业”的监管。据悉,从今年五一开始,北京地铁禁止乞讨行为,否则处以5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该禁令实行以来,乞讨者数量明显减少。南京地铁公开职业乞讨者的信息,提醒市民不要同情,并组织专门的巡查队伍。
开元寺要想让职业乞丐彻底消失,不妨借他山之石,采用更“职业”的方法,主动出击,严厉打击,便可还千年古刹的一个庄重与清净,给游客一个文明舒畅的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