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时事政治 >> 正文
千万别拂了“写入县志”的一番好意
http://www.scol.com.cn(2015-7-27 8:06:18)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冷雪峰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位于陕西东南部的旬阳县,7月25日因一项“缠访者进入县志留‘恶名’”举措备受关注。南都记者获悉,作为“扭转社会风气”的新机制,这项举措最早于该县的县委全体会议上提出。不过,尚无消息证实已经有“缠访者”被记入县志。(2015年07月26日《南方都市报》)

  “缠访者进入县志留‘恶名’”举措之所以能备受关注,因为人们觉得其目的是为了阻止民众正常信访,因而是对群众信访权利的公然侵犯。倘若没有“为官不为”引发群众不断上访寻求公平正义,就不会有如此“为官乱为”的“写入县志”。说到底,惹祸的根是公权力的执掌者。评论家刘洪波先生撰文质问:“而今之地方志,特为无理缠访者预留恶名榜位,是为谁留芳为谁遗臭呢?如此地方志,岂非斯文扫地之物证,将留下怎样的时代形象?很多誓要将缠访者钉上历史耻辱柱的地方志,焉知钉上历史耻辱柱的不是自己?”读来让人直呼痛快。

  如今,旬阳方面有了新解释,公开表示“写入县志”本意不是为了阻止民众正常信访,而是专门针对那些专业的闹事者,“仅针对恶意操纵者”。这就不由得人细细掂量,重新审慎地看待如此充满打击和报复意味的“写入县志”。相关部门负责人解释,实际上就是对“缠访者”在电视、报纸等渠道进行曝光,让一些典型“记录在案”、以“道理让后人评说”的方式,引导公众对这些人进行道德谴责,“不是针对所有信访的人,而是那些恶意操纵上访的滋事者,让百姓评判”。该负责人称:“通过启动这样一个机制,树立政府的公信力。”

  这就不是是否“误读”的问题,旬阳方面看来是铁了心要将“写入县志”进行到底。如此,就很值得为他们担心:旬阳果真有胆量将上访的人和事如实“写入县志”吗?如果果真敢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倒是好事一件。来自旬阳政府官方网站文章说,“青史留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地域的无上荣誉,但留下的要是“恶名”,则是把自己和家族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再大的官再牛气的权势,从来都没有谁愿意将自己钉上历史耻辱柱,倘若不是“铁案”,贸然“写入县志”,那岂不是子孙后代都要被人指责,谁敢冒这险?

  所以,如果真当个笑话趣闻闲人轶事什么玩意的“写入县志”,“让公众知晓,让社会评议”,其实也并非不可,况且这也是一件需要胆量的事。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旬阳方面曲径通幽,变相为自己树碑立传。若干年后,有人打开旬阳县志,读到某人某段“缠访”故事,当然要为当时的旬阳主政官的为官不易感慨万千,遇到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故意找茬“缠访”的旬阳“老扯”、“麻名儿”、“燃筋头”,哪有不焦头烂额的理?后人得赞叹:这官当时做得真不一般!另一方面,对更多上访者而言或许也是福音。假若自家的事儿捧得上台面,官方就是不能公平公正地处理,逼迫自己成了公权力眼中的旬阳“老扯”、“麻名儿”、“燃筋头”,若干年后被笑话的还不就是当时的主政官和经办官员?他们愿意将自己的口碑和子孙的名声留给历史“审判”吗?不可能。尽快、妥善结访,让访民满意而归应该成为他们的唯一追求。如此,“写入县志”对上访群众而言,岂不就是好事一桩。

  当然,既然公开声明“写入县志”的都是计划要被“遗臭万年”的“缠访”者,是有“恶名”的旬阳“老扯”、“麻名儿”、“燃筋头”,那就还得小心惹上侵犯名誉权的官司。“缠”上这事,一时半会还真难纠缠得清。所以,假若没有足够的充分准备,所谓的“写入县志”可能也不过就是发发狠,旬阳方面眼下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为什么“缠访者”层出不穷,如何解决?能迅速付诸行动并从根本上杜绝,当然就更能赢得喝彩。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