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文化教育 >> 正文
“替考”不是新鲜事,“卧底”为何还新鲜
http://www.scol.com.cn(2015-6-8 14:28:5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付贵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昨日上午,南方都市报以“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参加高考曝光跨省团伙”为题报道了有团伙组织在江西实施高考替考事件。报道称替考人员中有多人是湖北多所知名高校大学生。(6月8日《新京报》)

  替考由来己久,可以说,自建立考试式人才选拨机制以来,考场中替考现象就屡禁不止。在古代为抑制此种恶风盛行,定重罪;但即便上断头台,此风仍不能禁。因此在如今的高考——父母视为改变儿女命运的时刻,他们怎能安于“现状”,让孩子们公平竞争。替考不是新鲜事,南方都市报此则“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参加高考曝光跨省团伙”消息,再次将高考替考问题推上风口浪尖,使其成为新鲜事,由此证实事件新鲜与否不是以新定论。

  “卧底”替考之所以仍能成为高考新鲜事,是当下的教育环境促使的。当多数家长把高考视为改变儿女命运的唯一途径,而在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唯学校名气而论的人才择取原则下,能否考入好学校、名校必然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所以替考成为焦点见怪不怪。另外替考出现的时代,也诱导其成为焦点。若替考发生在古代,在识别技术还达不到的时代,还能够理解,但在识别技术日臻成熟的当下,替考现象仍然猖獗,这也提高了替考的热度。再加上现代网络与“卧底”特效作用,想不新鲜都难。

  由于“肉眼识别身份证、准考证”存在漏洞,如今在河南、四川、辽宁等地的部分考场已设有指纹检测和虹膜检测仪,这为填补高考漏洞,检查考生身份证、准考证信息之外,构筑一道有效防线。可在这些技术支持下,江西仍出现替考现象,充分暴露了两个题。其一部分地区领导不作为,没有使高考考生识别与时代技术同步,虽有技术,无人督促使用;其二相关部门伙同作业,虽有技术,可允许某些人跨越技术。如同此事件,替考李士雨的“枪手”不仅长相相差甚大,而且他从今年4月到开考前,并没有到过南昌,结果他在南昌参加体检并通过,获得“同意报考”,这就令人唏嘘。

  像此类情况,有了技术,又如何呢?因此禁止替考,不仅要从技术上改革,堵住替考的漏洞,同时还应该从制度上约束,将替考入刑,加大替考的成本。技术改革只是表面工程,如果没有严格的约束,禁止替考仍等于空话。在美国,对于在托福等全国性统一考试中的作弊者通常会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在英国,对于替考现象也有入刑的规定。而我国对替考现象的处罚,目前仍局限于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进行组织处理,对被替考者也只是采取取消成绩、禁考一到三年等处罚。处罚太轻,使人敢肆意而为。

  此外,针对高考,还希望父母看开些。高考己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孩子拥有多少技能,技能的水准,才是决定孩子未来生活的关键因素。一味地将高考是改变命运唯一途径的思维注入孩子大脑,不仅不会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还会害了他们,造出“高智低能”的恶果,这是当下父母应该谨记的。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