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评论 >> 时事政治 >> 正文
打通城市排水系统“最后一公里”有多难?
http://www.scol.com.cn(2015-6-29 8:40:0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作者:朱波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法国作家雨果把下水道形象地比喻为“城市的良心”。与地面鳞次栉比的高楼比起来,埋在地下的管网看不见摸不着,貌似为城市形象加分不多。但在暴雨来袭时,良好的地下管网系统却能大大提升城市的排涝能力,确保交通通畅,市民少受内涝之苦。

  近日,我国南方不少地区连降大暴雨,多个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内涝,尤其是城市局部区域发生淹没汽车、冲垮商铺等内涝灾情。由此可见,一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在大雨面前不堪一击,是实实在在的硬伤,动辄汪洋一片的景况被网友戏称为“城市看海”。

  近些年,这样的情况在多个城市反复出现,表明城市建设中的“里子短板”未得到有效改善,一下暴雨就“看海”,是城市排涝硬件不到位引发的尴尬。为此,有人认为,高楼、马路、广场是城市的客厅,那么地下排水系统就是城市的卫生间。如果一个家庭的卫生间排水不畅,这要比客厅杂乱一点更堵心。说到底,这些摆在眼皮底下的内涝隐患,却一再被忽视,说到底还是“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思想在作怪。

  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既是一座城市的“良心”,也是一座城市地下的“生命线”。笔者认为,打通地下排水系统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只有力破“中梗阻”,才能消除影响政策或措施落地的障碍。这对于一座城市的管理者来讲,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只是做到了一半;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才是更重要的另一半。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不能落实就是虚招;千条万条,不去落实就是“白条”。

  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时值汛期,笔者建议,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一是要站在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高度予以重视,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切实增强抵御和应对内涝灾害的能力。二是要摆正城市建设的政绩观,把地下建设放到公共决策、资金投向、民生重大事项的优先位置,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实事,多当不图名利只为城市永续发展的幕后英雄,扎扎实实地做好地下管网建设的“良心活”。三是要未雨绸缪,及早谋划,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力推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处理好“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唯有如此,市民雨后才不会“看海”。
相关评论:
  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