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4-11-4 10:57:0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干事担事,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政治勇气,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担负着推进改革的重要职责,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增强闯关隘、涉险滩、啃硬骨头的胆识和担当,事不避难、义不逃责,锐意进取、奋勇争先,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在群众眼里,扛重活、打硬仗,敢担当、善作为,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公仆本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必将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怎么办?这个时候,没有一点闯的精神、冲的勇气,没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是不可能成功的。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拿出“要登绝顶莫辞劳”的劲头,有苦不怕苦、知难不畏难,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才能推动各项改革相继落地、渐次开花,确保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见到实效。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马克思说过,“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今天,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多个年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触及的利益矛盾越复杂尖锐,动奶酪遇到的干扰越多、阻力越大,我们面临的不再是“从0到1”的突围,而是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当此之际,若只会缩手缩脚、躲躲闪闪,遇到困难就进两步、退一步,那么问题永远是问题,“落实”就会沦为“落空”,以致错失改革良机。横下一条心,不能因有困难而不为、因有风险而躲避、因有阵痛而不前,我们一定能用确定性战胜不确定性,赢得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既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抓和不抓大不一样,实抓和虚抓大不一样。化目标为行动、把蓝图变现实,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必定要触碰更多深层次矛盾、破解更多棘手的体制机制难题。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注重改革实效,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让每一项改革举措都取得预期效果。如何打破跨部门合作、跨区域协调的障碍,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如何做到先立后破,确保传统产业转型之路更顺畅、更稳健?抓好改革落实背后,有思维方式的问题,也有党性修养、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的问题。焕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不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不搞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形式主义,去啃最难啃的骨头、去拔最硬的钉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拥有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 焦裕禄有句名言,“干部不领,水牛掉井”领导干部是干事创业的“领头雁”,若该啃的硬骨头不啃,该接的烫手山芋不接,就无法起到“抓一带万”的作用,如同水牛掉进井里,有劲无处使。改革不仅是一个方案、一个举措,更是一项需要落到实处的行动。改革势能变小,落实阻力变大,要求领导干部拿出“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的冲锋姿态,靠前指挥、一线督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更好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领导干部能否“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从改革方案设计到改革组织实施,奔着有利于抓落实、有利于解决问题去,敢于拍板、敢于担当,向最艰难处攻坚,促使各项改革发生“化学反应”,才能不断解决难点、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确保改革有序推进、稳步向前。 攀山越水寻常事,英雄不识艰难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所要求解的往往是极为复杂的“方程”。改革的深水区暗流涌动,涉及矛盾的复杂性比过去明显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抓好改革落实,提升改革实效,需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坚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迎难而上,把发扬钉钉子精神作为一条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我们才能练好内功、强筋健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编辑:牛霄 校对:王新宇 责编:邓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