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http://www.scol.com.cn(2024-9-23 12:23:4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李红军
作者:李红军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习近平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切实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9月22日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也是我国第七个农民丰收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我们庆祝农民丰收节,所传递出的粮食安全意义不言而喻。

  牢记“国之大者”,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仓廪实,天下安,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被称之为“国之大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重。我国用世界8%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是全党全国人民认真贯彻“三农”工作部署的结果。手中有粮心里不慌,14亿人的吃饭问题绝非小事一桩,粮食安全这根弦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松动。我们只有把粮食安全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才能解决14亿人的饭碗问题,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宏愿。

  向种子要粮食,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种子被喻为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有了好种子才能多打粮食,产好粮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种子研发投入,制定种子发展规划。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多年来,广大农业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上,精心培育金种子,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种源问题上我们仍然有一些弱项和短板,个别种子仍然要依赖进口,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只有实现真正的种子自主可控,自给自足,我们才能防止受制于人。赢得主动,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守住“土地红线”,向土地高质量发展要粮食。如果说种子是粮食生产关键的话,那么土地则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可耕地面积并不多,全国平均每人只有一亩多地,为此我们国家划出了18亿亩的土地红线,守住这个红线我们才能基本衣食无忧。夯实粮食生产根基,仅有土地存量还不够,还必须有土地的高质量,建造更多的高标准农田。2019年11月,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2021年9月,《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公布,《规划》提出到2030年,中国要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可以说,我们离12亿亩高标准的目标越来越近。一方面,我们要巩固好既有的高标准农田数量;另一方面,要守住我们的土地红线,坚决杜绝良田非粮化,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好每一寸土地。只有这样,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才会更牢固。

  筑牢粮食生产根基,科技赋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科技要先行。当今是数字经济时代,科学种田已经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用数字赋能,用科技加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争取取得粮食丰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牛霄
  校对:李祺 尹梦奇
  责编:张通
  审核:孙琪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