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胸怀“大国粮策”,筑牢“大国粮仓”

http://www.scol.com.cn(2024-9-20 12:24:3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丁恒情
作者:丁恒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又是一个丰收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民生村田间,收割机轰隆隆驶过,将一排排玉米卷入仓内,切秆、剥皮,金黄的玉米棒顺着出仓口倾泻而下,这片曾经的盐碱地产出丰收粮。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有了响亮的答案——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农业兴则基础牢,仓廪实则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沉甸甸的粮袋子背后,不仅是经济账更连着政治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更是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看人均,202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看品质,截至2023年,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达到7.5万个……粮食产量和品质节节攀高,折射出我国粮食安全不断向更高层次跃升的稳健步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战略主动。事实表明,“大国粮策”是完全正确的,“大国粮仓”根基是稳固的,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

  胸怀“大国粮策”,坚持藏粮于地“不停歇”。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必须大力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确保良田粮用。一方面,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护耕地资源。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粮田”变“良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为建设农业强国夯实“耕”基。放眼今日,藏粮于地政策落实落细,更多“望天田”变成“吨粮田”,为筑牢“大国粮仓”增添不竭动力。

  胸怀“大国粮策”,坚定藏粮于技“不止步”。耕地有限,技术无限。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近年来,我国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看种子,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看装备,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4%,农机作业面积超过73亿亩次……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果转化推广不断加强,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贡献越来越大。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2%,比2012年提升8.7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实施藏粮于技,让一个个新品种、一项项新技术落户田野,才能确保更多“金种子”破土而出,依靠自己力量端牢“中国饭碗”。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从长远看,保障大国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关键还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眼下,秋风渐起,农人开始新一季的忙碌,广袤田野孕育新的丰收希望。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西南地区秋粮已开始大面积收获,除南方双季晚稻之外,其他大部地区秋粮进入成熟关键期,预计还有20天左右将迎来大面积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铆足干劲、接续奋斗,做到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我们定能迎来一个又一个穰穰满家的丰收年景,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编辑:牛霄
  校对:罗玉龙 尹梦奇
  责编:张通
  审核:任鸿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