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农田“高标准”,丰收“有底气”

http://www.scol.com.cn(2024-9-13 11:59:5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林霜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丁恒情
作者:丁恒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农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10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区)累计建成面积约占全国的七成。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有效增强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据统计,2018—2022年间我国共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亿亩,为建设农业强国夯实“耕”基。放眼今日,“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粮田”变“良田”,一块块高标准农田打开了丰产“密码”,为粮食安全、端牢饭碗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一头牵动着14亿人的吃饭大事,另一头牵动着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绝不能有闪失。《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并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2.8亿亩,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就一定能确保粮食在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人不负耕地,耕地定不负人。建设好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才能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湖南常德,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平畴沃野,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辽宁阜新,皂力营子村农户不再“靠天等雨”,打开农田灌溉水源工程的智能水表、插上水卡,清凉的水雾落入农田、滋润青苗……资料显示,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许多农田达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今天,从东北平原到中原大地,从西南山区到鱼米之乡,更多“望天田”变成“吨粮田”,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确保中国饭碗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解读夏粮生产情况时通报,2024年我国夏粮总产量14978万吨(2996亿斤),比2023年增加362.7万吨(72.5亿斤),增长2.5%。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更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必须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重点部署,强调要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面向未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建设好高标准农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耕”基,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实,我们就一定能绘就更加壮丽的丰收画卷,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编辑:牛霄
  校对:曾沧海
  责编:张通
  审核:孙琪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