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巴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http://www.scol.com.cn(2024-8-5 8:39:14)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马超林
作者:马超林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7月在四川视察时提出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而在此之前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四川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重要指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巴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绘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巴蜀画卷。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形态之一。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巴蜀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充分彰显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

  文明,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近年来,四川坚持对以巴蜀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历史文脉在巴蜀大地绵延赓续,为治蜀兴川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历史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持续深入。“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四川自觉担负起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使命,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等多项文件,聚焦重点领域,投入资金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试点和特色区域试点工作,结合乡村振兴创新开展乡村石窟文化公园建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自然遗产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让中华文明重要标志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传下去”。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与文旅深度融合势头强劲。四川统筹推进文化资源创新利用和文化产业投资规划,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融合以及新业态16个小类融合方面排名位居全国前列。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三星堆—金沙遗址、三苏祠、剑门关、翠云廊古蜀道等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珍贵文化遗产资源人气火热,成为富有文化底蕴、彰显生态意蕴、独具巴蜀特色的世界级旅游核心目的地。三星堆考古发掘大型直播特别节目全网传播量超200亿次,多学科联合考古、开放式文物修复探索出中国考古新经验。川剧《草鞋县令》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纪录片《又见三星堆》等作品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音乐剧《苏东坡》等传统文化题材文艺作品票房口碑双丰收……四川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让历史文化“热起来”“火起来”。

  巴蜀文化国际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成就斐然。四川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要求,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品频频被国际大牌相中;集合优势资源打造的《灵感中国》《熊猫观察》等外宣栏目、《天府四季交响》《熊猫与少年》《东坡地图》等现象级作品广为传播;自贡彩灯作为传承传统民俗与现代彩灯艺术的典型代表,已走进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巴蜀文化正绽放出新的时代风采,持续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牢记嘱托,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锐气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巴蜀新篇章。

  做好历史文化挖掘的大文章,展现探源中华文明的巴蜀实践。持续加强考古调查工作和历史研究,推动考古成果的转化、利用,擦亮“四川考古”金名片。加强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从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丰富多彩的巴蜀制度文明和文化成果中,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寻根溯源提供新的方向。挖掘巴蜀历史文物、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多重价值,用蕴藏其中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丰富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做好历史文化保护的大文章,接力延续巴蜀文化的灿烂辉煌。始终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展示巴蜀文明的灿烂辉煌。进一步深化跨领域多学科集智攻关,探索建立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创新研究,深入挖掘名人、名城、名典中蕴藏的文化资源,解码中华文明的“巴蜀基因”。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做好文化传承创新的大文章,激活传统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坚持守正与创新、保护与宣传并重,把巴蜀文化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讲好巴蜀文化故事,更好传承历史文脉。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着眼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土壤,运用现代数字手段提炼传递巴蜀文化精华,实现科技赋能、文化出圈,展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新气象新作为。

  做好文旅深度融合的大文章,不断焕发巴蜀文化的时代生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古蜀文明”“熊猫家园”“文润天府”等文化特色品牌,不断提高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积极探索“数字+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新技术、新媒体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发展智慧旅游、数字旅游等新模式、新样态,为文旅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用活盘活城乡优秀文旅资源,促进乡村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文旅融合新篇章。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