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习吧!铭记关怀不负重托感恩奋进

http://www.scol.com.cn(2024-7-29 9:39:21)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
作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编者按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隔一年再次来到四川人民中间,一路悉心指导、殷殷嘱托,对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重要指示,是我省做好相关工作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一年来,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结合自身实际,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铭记关怀、不负重托、感恩奋进,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是引领四川各行各业干部群众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四川日报·川观智库根据这些重要指示精神推出《一起学习吧!》系列学习视频产品第二季,生动反映四川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心得体会和思考行动,同步邀请专家学者,对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阐释。敬请垂注。  

  同时发力

  科学家为什么去工厂车间上班?

  学习笔记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专家姬高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我想就是要让我们和企业家把劲儿往一处使。

  今年5月,姬高升的上班地点变成了工厂车间。这个变化,让这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专家有些不适应。在这之前,姬高升的人生完全符合典型的科学家成长轨迹:一路读到博士、完成博士后研究、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始终都是在和实验室的瓶瓶罐罐打交道。其间他也去过工厂,但都属于短期技术指导。驻厂工作这还是第一次,根据安排为眉山一家化工企业做微生物肥料的成果转化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上班第一周,姬高升就感受到工厂和实验室的巨大差异——在工厂车间,他发现连基本沟通都成了问题。实验室里所有人都是生物专家。但要想和化工企业的工人顺畅交流,就得从一些基础知识讲起,“我要一遍又一遍提醒,我们干的其实是‘养殖业’,微生物就像小鱼小虾,但更脆弱,需要精心呵护。”

  随着工作推进,更多从没遇到过的挑战接踵而来。即便是在最熟悉的技术领域,有些问题也是他在实验室里没设想到的:例如一些工艺在试管上用没问题,但放到工厂车间5吨容量的发酵罐上就不管用了;更不用说他还要参与撰写可研报告等项目材料,“评审专家问我怎么降低原料成本,我心想我怎么知道?”姬高升说实验室里根本不考虑这种问题,只能现查资料现学。

  类似遭遇一多,难免让人疑惑:科学家真的有必要进工厂车间吗?为什么不能各司其职,让企业家来想办法解决生产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思考,姬高升自己想通了这件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我想就是要让我们和企业家把劲儿往一处使。”他说项目属于生物制造这个前沿领域,企业目前缺乏相关人才、技术和经验,这种时候如果科研人员不进车间、不一起想办法,事情就做不成。

  和同事一起咬牙拼搏近两个月,项目顺利进入试生产,姬高升也终于回到了实验室。但短短一周后,他又将启程去另一家位于绵阳市的工厂,“习近平总书记都说了,要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从实验室到工厂车间这段路,肯定会越来越好走。”

  理论解读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

  □孙福全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7月在四川视察时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和四川实际,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重要指示,对四川乃至全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和创新链的源头,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成果价值实现的路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符合科技创新的供需互动规律。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理解新形势下“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的战略意义。

  有利于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也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也要看到,我国缺乏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科技创新供给质量不高,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人员欠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这些因素影响了科技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就是要同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质量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伐。

  有利于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我国具备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能力和条件,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就是要推动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实现从“跟跑”为主向“领跑”和“并跑”为主转变,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有利于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当前,大国科技竞争日益加剧,我国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严峻,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就是要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

  新形势下,四川要总结经验,深入探索,在以下几个方向上继续发力。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同步发力。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动摇,同时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突出原创导向,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完善科研项目组织机制和承担单位遴选机制,推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和科研经费“包干制”。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建立完善金融稳定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在主体强化上同步发力。企业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加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组建领军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的创新联合体,提高原创能力、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要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给予民营企业在科技资源配置上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国民待遇。在平台搭建上同步发力。发挥国家实验室总平台和总链长作用,加快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申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上,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孵化平台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常态化对接信息交流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技术交易、评估、咨询、服务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聚焦重点产业和产业细分领域,加强中试平台建设,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多方主体参与的机制和定位清晰、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运转高效的科技平台体系。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同步发力。加强和统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两支人才队伍建设。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充分的自主权,重点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在重点基础前沿领域加强人才自主培养,不拘一格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育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机构,建设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打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两支人才队伍相互转化的通道,大力培养科技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专家。深入开展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对科技创新人才重点评价创新能力、质量和绩效,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重点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政策体系完善上同步发力。发挥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实行结构性税收减免政策,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进一步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对科研团队的奖励力度,对职务科技成果及转化形成的国有资产单列管理。建立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更多参与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精准发力

  行业外“压”内“卷”,企业怎么办?

  学习笔记

  乐山协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就是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夏日深夜,王永亮绕着厂区走了一圈又一圈。最近光伏产业的遭遇,让他陷入沉思。王永亮是乐山协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几乎亲历了中国光伏产品“从0到1”问鼎世界全过程。协鑫所在的乐山,是国产多晶硅的诞生地,全球7家光伏龙头企业聚集,让乐山的光伏产能规模和出货量稳居第一方阵。

  让王永亮始料未及的是,2023年6月以来,受欧美打压、行业阶段性供需失衡、技术更迭等因素影响,晶硅光伏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今年5月后,光伏产品价格全面跌破成本线。“怎么办?”看着会议室大屏上显示的价格走势图,王永亮和同事们都在寻找答案。

  风雨难挡赶路人。在乐山市五通桥区晶硅光伏产业园,企业一边学习、想办法,一边有条不紊抓生产。王永亮经过一段时间琢磨,明白了一些道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就是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在王永亮看来,晶硅光伏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四川、乐山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双碳”目标下发展前景广阔,“大方向准,我们就有信心。”他说公司发力要“精”,就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科技研发,凭借技术迭代升级实现持续领跑。

  作为“中国绿色硅谷”,眼下乐山正锚定“千亿产业”目标发力,加大政策支持,调整优化晶硅光伏产业布局,有序拓展切片、电池片、组件及配套项目,推动龙头企业接力延链补链,尽快形成光伏全产业链发展态势。这给咬牙坚持的企业增添了发展底气,大家都在努力对准破“卷”破“压”的发力点——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表示要将工艺技术成果应用到极致,追求提升产品价值,坚持主流技术颠覆式更新,向新求质;乐山市京运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延链补链,要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里创造价值;四川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将推动从单一的技术、产品出海,向包括设备、原材料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抱团出海转变,建立全球化运营新优势。

  “中国光伏产业从未被打垮”,王永亮相信,找准解题关键点精准发力,“我们这些龙头企业既竞争又合作,将会开辟出新天地。”

  理论解读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

  □韩保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具备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和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特征。必须紧紧扭住新质生产力这个“牛鼻子”,聚焦实体经济精准发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质生产力的“新质”,与高质量发展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以及新发展格局的“新”的内涵和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要求内化到生产力要素的创新型配置、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和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之中,同时要注意安全发展,实现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智能化、数字化赋能的劳动资料和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发展“创新生产力”上精准发力。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实体经济和产业链供应链上,用数智化、智能化赋能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发展“协调生产力”上精准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喜新厌旧、推倒重来”,需要用新技术赋能提升传统产业,延长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和竞争力。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协调推进,避免简单趋同、重复建设。各地在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时,要注意着力突破自身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短板束缚,确保在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不“掉链子”,也应立足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拉长长板,做大做强比较优势,同时,有选择地通过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锻造新板。在发展“绿色生产力”上精准发力。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广绿色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运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进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在发展“开放生产力”上精准发力。“开放生产力”就是指通过引入国外人才和创新要素而实现的科技突破和产业跃升。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先进设备和创新资源,而且需要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因此,必须始终秉持开放态度,聚天下人才,进一步用好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

  在发展“共享生产力”上精准发力。“共享生产力”是指那些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增加从业者收入,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注意避免“机器排挤工人”和“赢者通吃”的技术和产业泛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劳动密集型和就业友好型产业。必须加快建立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第一,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链链长”的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第二,要构建“放得活、管得住”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创造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发展环境。第三,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第四,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第五,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锻造出具备创新意识、综合素养及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青年科技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第六,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加快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和文化氛围。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全面发力

  1元钱垃圾清运费能给乡村带来什么?

  学习笔记

  龙鹄村村支书罗朝运:要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7月22日,天还没亮,柴登科就开起机动三轮车,开始一天的工作——到龙鹄村各垃圾点收垃圾。

  老柴是丹棱县齐乐镇龙鹄村垃圾清运承包人。2011年,丹棱县在该村开展一项试点工作,通过每人每月交1元卫生费,公开招标垃圾清运承包人,村里实现垃圾集中清运处理。在龙鹄村试点成功后,丹棱县在全县农村推行这种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当时,柴登科的想法和许多村民一样,“1元钱有什么用!”他不会想到,两年后,他会接过这个活儿,一干就近10年;他更没有想到,正是这1元钱,撬动丹棱乡村的美丽蝶变。“哪天垃圾没有及时收,村民的电话就会打过来,说今天怎么保洁员还不来收垃圾。”龙鹄村村支书罗朝运深有体会,“不要小看这1元钱。村民觉得,我可是交了钱的,你就该做好。”

  一方面,1元钱加强了村民的主体意识,从“要我监督”转变成了“我要监督”;另一方面,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公开竞标,让村民从“要我干”转变成“我要干”。

  这种“党政主导、村民自治、市场运作、三方监督”的创新模式,明显提升乡村环境的治理成效,县里还从节约的费用中每年拿出几十万元,作为环境“五佳”村的奖励和部分路途偏远山区村的补助,“政府轻松,村民也高兴”。

  村道干净了,河水变清了,过去垃圾“围河、围路、围房”不见了,如今丹棱宜居乡村达标率为100%。

  环境好了,村民们也更爱“好”了。他们自觉将垃圾进行初分类,将剩余垃圾倒入联户定点倾倒池。从保持庭院卫生到土壤用上有机肥,村民环保观念不断提升。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产业结构调整,许多年轻人被吸引回乡,近年来丹棱全县人口呈净流入状态;2022年城乡收入比为1.65∶1,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产业兴、文化兴,当地村民众筹建起文化大院,吹响“中国民间唢呐艺术之乡”的名头……“村里生活越来越好,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家都感觉有劲头,有奔头。”该县有名的“亿元村”、梅湾村党委书记雷行建说。

  罗朝运表示,下一步要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理论解读

  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

  □郑风田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川视察时指出,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需要对乡村进行整体的提升,既要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振兴。乡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相互关联相互约束相互促进,这就决定了为什么当前推进乡村振兴的着眼点必须要有整体观与系统观,推进乡村振兴要放在全面发力上,全方位提升乡村的发展。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民等各方面都要参与其中,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发力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全面发力不是平均用力,针对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问题要使更大的力量,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集中资源、加快突破。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既要抓物质基础,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要抓机制保障,做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保障、责任压实。粮食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种粮有钱赚,中国粮食才安全。一定要健全农民种粮利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不能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要注重激发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让勤劳致富的受激励。现在,5年过渡期还剩不到两年,要谋划过渡期后的具体制度安排,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建立低收入人口与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做大做强,要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如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抓好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建设。统筹用好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合、服务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发展能力,通过平台载体提档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要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促进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强规划引领。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配置,分类做好村庄规划编制,注重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产业、富裕农民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农村供水、道路、能源、信息和住房安全等建设,抓紧补上短板弱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压实县级责任,推动乡镇扩权赋能,夯实村级基础。压实县级责任,发挥好县级统筹作用。推动乡镇扩权赋能,加强乡镇能力建设,提高乡镇管理和服务能力。夯实村级基础,把资源、管理、服务等下沉到乡镇和村。规范村级组织承担的工作事项,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县乡村工作衔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着力培养一批乡村人才,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要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解决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乡村的发展需要改革与科技来推动,必须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最终目标是提升农民收入,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持续发力

  高速公路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怎样保护?

  学习笔记

  九绵高速公路LJ9合同段项目工程科科长何森林:在安全施工的前提下,一切都要为保护生态环境让路。

  从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往北,九绵高速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共97公里。“这也不能,那也不能,路还咋个修?”从业十几年,九绵高速公路LJ9合同段项目工程科科长何森林从没遇到这么难修的路。

  九绵高速建设施工难度极大,既要面临高寒高海拔地区地形陡峻、地质复杂、气候恶劣的难题,还要面对走廊狭窄、环境敏感、物种珍稀的脆弱生态。其中最难的,是必须遵循国家公园最严格的环保标准,面临着“最小破坏”与“最大保护”的严峻考验。

  2016年,何森林和工人们来平武县挖白马隧道时,这里还叫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于施工建设,上级要求:不能随意弃渣,不能随意排放废水,不能随便开挖隧道,不能让尘土满天飞,不能先修路后绿化,不能过多使用燃油设备……“这可是在深山修路啊,怎么什么都不能?”一开始何森林非常不适应,但只能照做。

  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卧龙、千佛山、王朗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被划入其中。这些年,九绵高速建设者们也切身感受到了“区”升“园”的变化——清退了很多小水电和矿山、增加了很多保护站点、埋设了很多界碑界桩、实施了很多科研项目……大家明白,这都是为了不影响大熊猫生存,不破坏国家公园生态。

  为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持续发力”的要求,九绵高速的建设者们,在崇山峻岭中克服了种种“不能干”的困难,全力打造绿色生态高速。他们采用“零开挖”进洞技术,减少对原始植被的破坏;坚持“边建边绿”,减少水土流失;把废水过滤达标后再循环使用;使用喷淋系统来减少扬尘污染;不断优化土石方平衡,避免大挖大填多占土地;推进“油改气”“绿电自给”,减少废气排放……严格的绿色施工,将从项目开建持续到竣工。

  如今,随着国家公园内野生大熊猫越来越多,何森林已深刻理解了种种“不能干”的重要意义,并坚决将“不能干”落实到位。他表示:“在安全施工的前提下,一切都要为保护生态环境让路。”

  理论解读

  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陈彬 岑璐瑶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四川要牢固树立上游意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要求四川要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指明了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方法路径、着力重点,为美丽四川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荣的基础,而长江黄河流域上游的生态建设更关乎着流域经济带的根本命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是新时代四川必须承担的历史任务和国家使命。四川地处我国西南内陆腹地,西部的高山高原区和西南部的山地区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两大生态屏障的核心组成部分,有着突出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空气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功能,是长江、黄河生态环境的重要关卡,“中华水塔”的核心组成部分。要求四川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一方面彰显了四川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位置,凸显了党中央从源头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持续性和艰巨性,以上游意识、大局意识,切实履行好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四川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特别是这一年来,四川在生态修复上持续用力不断提升水源涵养和补给能力,在环境治理上持续用力切实筑牢水安全防线,在经济发展上持续用力加快提升流域生产条件和生活品质,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新时代新征程,四川要牢记新时代的使命,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建设生态文明,为全流域生态改善铺展新图景、做出新答卷。四川是长江黄河生态屏障的第一道关卡。因此,四川要持续联合不同生态划区,统筹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促进生态功能保护修复,不断织牢织密上游流域生态网络。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域,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植树造林、种竹种草等水源保护措施,增加林草植被,禁止开展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增强土壤资源保护和水源涵养的能力。在主要河、湖交互区域,构建河湖一体网络,完善“一河一湖一法”,实施河湖水系生态通道修复工程,改善河湖网络生态状况,并在改善干、支河流生态的同时,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促进河湖生态的同步治理。在重要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区域,合理进行河湖生态流量管控,保障枯水期和鱼类产卵期生态流量、重要湖库的水量和水位,同时保障鱼类洄游通道,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在重点水利、航运等经济作用河段区域,将生态用水调度纳入日常运行调度规程,建立长效生态调度机制,保证河流生态水量,统筹协调水调、航调和电调,实现流域建筑物联合调度,推动流域生态经济健康发展。在河流沿岸的“水—岸—陆”生态过渡区,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草地、水源涵养林、河岸生态公益林、沿河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等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形成多功能分布式绿地网络构建等生态基础设施格局。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发展之源。作为生态水源第一站,四川应继续强化上游意识,将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必然结果和必要途径。为此,要坚定走生态优先、科技引导、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坚持系统观念,以流域生态刚性约束倒逼发展方式的转变。

  统筹发展用水。优化四川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合理确定长江黄河上游流域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规模。以流域载力为第一考量指标,强化城市化体量管控,集约高效地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在各行业倡导科技节水。

  强化农业节水。推行节水灌溉,以水定产,实施节水改造,按规划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发展旱作农业。加强节水抗旱品种选育,完善垄沟覆膜栽培等技术体系。

  加强工业节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生态战略性的现代化产业,培育壮大绿色发展动能。同时,从严控制建设“引长引黄”调蓄工程,严禁脱离实际建设人工湖、人造水景观。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沿长沿黄重点地区拟建的工业项目一律按要求进入合规工业园区。

  节水节能降碳协同一体。坚持“节水即减排”理念,在取水、用水、水处理、污水资源化利用等全过程中持续节水,并同步降低城市水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耗物耗。探索“水—能—碳”的“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

  (作者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传承之力

  文物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学习笔记

  安岳县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龙丽:文物是对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见证,它们勾勒出华夏文明的延续与传承。

  石窟幽幽,山林深远。7月15日傍晚,27岁的女孩龙丽与75岁的潘元菊,在资阳市安岳县的一处石窟前同框。通过与国家文物局第六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潘元菊交谈,安岳县石窟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龙丽更加坚信文物的价值,坚定要做好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这天白日,参与安岳石刻新一轮普查的龙丽,又受挫了。她和同事在深山老林跋涉半天,始终找不到当地老乡提供的新的石窟点位。盼龙丽回家吃晚饭的父亲,在电话里给她泼了冷水。“张口就问‘石头找到没’!”家人习惯用“石头”形容安岳石刻让龙丽生气,她总是驳回。什么是文物?这个问题也一度困扰学中国史的龙丽。老师提过的专业阐释只觉晦涩,在课堂上听来只觉得文物离自己很远。对土生土长的安岳人龙丽来说,日复一日在山间林里核查石刻的现状,摸排家底;在文献资料里抠脑袋,琢磨石窟的历史和文化之后,从小耳熟能详的“石头”才真正变成“文物”,“才觉得它们真的很美,很珍贵”。

  这两年龙丽还密切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帮助自己建构起对文物的理解。“文物是对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见证,它们勾勒出华夏文明的延续与传承。”龙丽说,“就像安岳石刻,它们记录了连通秦汉的千里栈道、南方丝绸之路的繁荣,印证古代四川虽然是‘四塞之地’,但从来不封闭。”

  自嘲“大字不识”的潘元菊难用言语描述对文物的理解,只认定自己守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国宝”,于是她在安岳木鱼山摩崖造像坚守近30年,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与偷盗者搏斗,护住过石刻。

  在潘元菊身上,龙丽汲取信念,还找到文物价值的又一种承载,“正因为一代代守护人对文物的价值心领神会,对文物的价值深刻认同,才会坚守。”

  今年《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等文件印发,分别针对石窟寺、革命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联合保护等方面精准施策,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龙丽相信,“什么是文物”“文物的价值在哪里”的答案将抵达更多人心中。

  理论解读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马奔腾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7月在四川视察时提出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而在此之前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重要指示,就是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凝结着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它们或作为技艺代代相传,或写入书籍记录下来,或成为文物而长久留存。那些技艺和思想因此跨越时光一直鲜活在我们生活中,那些文物遗存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也有着无可替代的多元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内蕴丰富的生动的教科书,不断给我们以教益和启迪,是后人永远也读不完的经典:从古都北京,我们读到古代城市建设秩序的庄严与结构的和谐;从苏州园林,我们读到前人世俗生活的温情与诗意;从四川安岳石窟,我们读到人们在信仰浸润下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认;从林则徐系列遗迹和林觉民故居,我们读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豪壮,读懂什么是民族的脊梁;从绵竹年画,我们读到四川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现在,小至公园亭台的建设、创意产业的发展,大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都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我们的社会道德建设和民族精神建设,也相当程度上依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为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才充满人文底蕴,才生发出百年千年的时光也冲不淡、千里万里的距离也斩不断的乡愁。而乡愁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体现!这样瑰丽富饶的遗产,这样独具魅力的文化,这样爱乡爱国的人民,共同缔造了我们的文化自信,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形象与品格。“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拥有如此深沉、持久的力量,无论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上面临怎样的挑战,中华文明都将永葆活力和动力,走向光明的未来。

  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依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结果,我国还有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相对于我国悠久历史和广袤国土来说,这些数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我们看到,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今天许多所谓古城镇大同小异,“千城一面”的现象比较严重。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仍困难重重、充满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人才(特别是基层保护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困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难题。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支持,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培养。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星堆博物馆视察时指出,“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保护文化遗产不能只依靠专业人士,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当具备基本的文明素养,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今天和未来的发展。只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文化遗产的利用工作,主张让文物活起来。我国在文化遗产的利用方面正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文化遗产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如金沙遗址发现20多年来,已深深融入成都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成都的形象,促进了当地的文旅融合发展。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图案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识。文化遗产更在今天的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物曾赴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中国也和意大利、法国、柬埔寨等许多国家在文物修复、考古发掘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国非遗项目的国外展演活动也非常频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拥抱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并不容易平衡。在处理这对关系时,需要警惕过分商业化的问题。过分商业化,必将侵蚀、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面貌和内涵,甚至给它们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所以我们有必要树立长远的眼光,不进行杀鸡取卵式的片面化利用,真正做到让保护服务于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印证着曾经的辉煌,传承着文化和文明,给我们以自信和智慧,把它们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才能做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才能让其展现出多方面的重大价值。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