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人才培养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http://www.scol.com.cn(2024-7-22 8:32:35)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张红伟 刘烊铭
作者:张红伟 刘烊铭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高等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正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的前提下,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应因地制宜,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科学谋划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自主培养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技能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赋予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途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提质增效需要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对高校的人才培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做好技能型人才培育定位。在全面掌握区域范围的传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前提下,立足于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资源特色,找准产业发展需要与人才培育供给的聚合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形成优势和特色,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创新技能型人才培育模式。企业是技能型人才的使用主体,这决定了技能型人才培育模式必须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做好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育,应在现有的人才培育体系下创新性地探索学徒制、订单班、工匠与院校合作等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形成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企业为主体,适合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育模式。三是健全技能型人才培育载体。技能型人才培育既要瞄准现实需要,又要不断健全载体,既要立足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组织地开展职业技能比赛,以比赛促进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又需要立足于传统产业、传统工艺、技艺传承发展需要,创设特色工艺、技艺和技能人才工作室,有效对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领军型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先行者。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系统性的变革要求,需要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布局和专业发展,将领军型人才培育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创新领军型人才培育理念。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知识交叉性、创新能力和团队领导力的内在要求,树立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育理念,从教学组织上突破以专业领域为主导的学习局限,转变以个体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跨专业、多专业融合、团队学习的领军人才培育新理念。二是创新领军型人才培育模式。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要求,融合式创新设计课程体系,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其知识结构、增强其创新能力。三是健全领军型人才保障机制。加大资源投入,培养、引进和更新师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在强调师资队伍理论知识的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丰富其实践经验,加强不同专业领域教师之间交流沟通机制建设,有效突破学院制教学组织,建立全新的教学组织,为领军型人才培育提供资源和制度性保障。

  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复合型人才。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未来产业以大数据和知识为关键生产要素,由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引领,强调科学与技术的全方位融合。未来产业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有别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未来产业需要在准确把握科学、技术和人类发展基本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进行前瞻性布局,要求人才具有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利用现代化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复杂整体性问题。一是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问题的解决对人才的理想信念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将崇高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融入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思政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融合发展体制,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坚持立德树人,以人才全面发展为导向,强化政治塑造,创新学生思政教育机制,树立学生为国家繁荣、民族发展堪当重任的远大志向,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二是创新人才培养组织。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传统的教学组织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院系人才培育组织架构制约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构建起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是复合创新人才的组织要求,积极探索正式的、非正式的、有组织的和自发的跨学科学术组织,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协同共生,形成多学科、跨专业、多层级的协同育人的组织生态系统。三是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是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聚焦未来产业布局所面临的多重任务和复杂环境对人才思维模式、能力结构的不同要求,不断优化调整专业课程,保证课程体系与未来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和合作,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确保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及时有效地反映在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以保证复合型人才培育质量。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