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嫦娥六号逐梦归,月球探索新高度

http://www.scol.com.cn(2024-6-27 10:45:3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向秋
作者:向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飞向月球的大门一旦打开,深空探测的脚步就不会停止。嫦娥六号携带月球背面样品成功返回地球,历时53天、38万公里的太空往返之旅,创造中国航天新的世界纪录,表明中国月球探索达到一个新高度。

  这是前无古人的航天壮举。千百年来,我们望月抒怀,看到的只是月亮的正面。始终背对我们的那一面,神秘而古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已经开展100多次月球探测、10次月球正面采样返回,但真正实现航天器月背软着陆的目前只有中国。2019年1月,嫦娥四号突破月背着陆这一世界难题;2020年12月,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北半球成功采回迄今“最年轻”的月壤。嫦娥六号任务选择的着陆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综合考虑了着陆难度、通信难度和科研价值,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嫦娥六号带回年代更久远的月背月球样品,有助于人类进一步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等,并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这是敢为人先的宇宙接力。月背“挖土”并非易事。一方面,月背无法与地球直接通信,需要首先解决探测器和地球之间的测控通信及数据传输问题;另一方面,月背遍布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地形复杂,起伏较大,探测器着陆下降、开展月面工作、起飞上升等环节都存在很大风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今年3月,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这座地月新“鹊桥”是月背采样返回和南极探测任务中探测器与地球通信的唯一通道,为嫦娥六号开展着陆探测和采样返回提供可靠通信保障。在嫦娥六号任务周期内,逆行轨道、智能采样、月背起降、再入回收是最为重要的几道“雄关险隘”。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半弹道跳跃式返回等关键技术,保障嫦娥六号精准做好“去、下、上、回、入”五个动作,实现月球背面采样顺利、安全往返。

  这是探月合作的成功典范。在稳步实施探月工程过程中,中国航天展示出的实力引起国际广泛关注,增强了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发言权。与此同时,中国探月工程历来重视国际合作,合作之门始终对国际社会敞开。嫦娥六号任务搭载了4项国际载荷和卫星项目,分别是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氡气探测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中国航天将坚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敞开胸怀、打开大门,不断拓宽国际合作渠道,组织实施好后续重大工程任务,为拓展人类认知、增进人类福祉而努力前行。

  嫦娥六号平安回家,中国人一步步将“上九天揽月”的神话变为现实。要乘势而上,精心开展月球样品科学研究,接续实施好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以探月梦托举中国梦、航天梦,为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编辑:盛飞
校对:徐登林
责编:邓强
审核:任鸿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