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运载千秋今更好,续大运河不老“传说”

http://www.scol.com.cn(2024-6-24 11:02:25)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婧蓝
作者:婧蓝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穿越2500多年历史,蜿蜒近3200公里,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泱泱运河水,文脉传千秋。大运河是一条宏伟的河,一条传奇的河,一条幸福的河。读懂大运河,不仅要在“运载千秋”中读懂那些写在流动长河中的古老历史,感受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的生机和活力,也要让大运河“活起来”“潮起来”,深挖它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加强生态修复,持续发挥“黄金通道”作用,借助“文旅+”,让更多人走进、了解大运河,在创新发展中,让大运河更好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造福两岸人民,续写大运河不老“传说”。

  携千年运河风华,续写文化新篇。“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与万里长城一起成为中华文明最伟大的标志性工程。作为贯通南北的古代交通工程,大运河不仅连接了南北,方便了运输和出行,更深刻地影响着沿岸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大运河被称为“国宝河”,沉淀千年的文物见证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讲述着大运河绵亘数千年的沧桑历史,蕴藏着中华民族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密码。携千年风华,在“寻宝”大运河中,去读懂它的文韵悠扬,去领悟它“运载千秋”的拼搏意志、进取精神,延续文脉,让大运河更“青春”。

  生态修复焕新景,续写美丽蝶变。历史的沧桑厚重和现代的蓬勃活力交织互映,为古老大运河“重生”带来了机遇,要让千年涛声回荡在新时代,就需要加强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扮靓城市,让今朝沿线展新颜。大运河是人民之河,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要坚持人人有责、人人参与,共绘大运河新风景,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实现大运河美丽蝶变,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让大运河未来更加可期。

  融汇古今启新程,续写幸福故事。“繁华不只为追忆,更应是今生的触手可及。”千年大运河,不仅是流淌在时间里的文化瑰宝,更是“活”着的精神和财富,要让运河“活”在生产生活之中,植入两岸人民的生活方式,成为触手可及的幸福,真正造福人民群众。让“黄金通道”在舟楫千里中持续传承文化,在研学游、文化游、非遗游等多种开发方式中,塑造大运河沿途更多“新图景”,既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如诗如歌如画,也以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大运河绿色发展,让大运河成为致富之河、幸福之河。

  运河流淌至今,如同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奔涌。大运河不仅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更融入我们的生活里,新时代新征程,要在促进大运河新发展、新融合上下功夫,擦亮历史文化标识,充盈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让大运河的好声音成为最强音。(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编辑:盛飞
校对:徐登林
责编:邓强
审核:任鸿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