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http://www.scol.com.cn(2024-3-4 9:04:23)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钟钰 巴雪真
作者:钟钰 巴雪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党中央立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遵循自然生态循环规律、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对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提出的新要求。“大食物观”理念可追溯至习近平总书记早期在福建工作时提出的“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的论述,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首次把“树立大食物观”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纳入顶层政策体系。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大食物观的内容。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部署,使得大食物观的内容越来越具体,从耕地向草原森林海洋和微生物,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大食物观深化发展,拓展了传统的粮食安全边界和保障思维,为增强食物供给韧性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开辟了新方式。

  中国主要食物消费情况

  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逐渐从以粮食为主转向多元化,传统强调数量增长的粮食安全观已不适应日益升级的食物消费需求。

  从居民食物消费看,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公布,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36.8公斤、食用油10公斤、蔬菜及食用菌108.2公斤、肉类34.6公斤、禽类11.7公斤、水产品13.9公斤、蛋类13.5公斤、奶类12.4公斤、鲜瓜果54.7公斤、食糖1.2公斤。同2013年相比,除了粮食和食用油减少了8%和5.7%,其他食物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特别是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鲜瓜果涨幅超过30%。主食在居民食物消费中比重不断下降,而瓜果蔬菜及动物性食物消费明显增加,粮食安全边界小于当前食物消费范畴。另外,结合《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推荐的食物消费量来看,除粮食和肉类消费量达到《纲要》推荐值外,其他食物消费量均低于营养指标要求,可见居民膳食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从农产品供给情况看,我国主要粮食供给总量充裕,口粮自给率超过100%,谷物自给率95%以上,2023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超490公斤,远远高于世界人均粮食占有量。重要副食品供应充足,2022年蔬菜自给率100%以上,水果和水产品自给率98%以上,猪肉和牛奶自给率96%以上。但大豆、油料、食糖、棉花等农产品自给率偏低,自给率分别为18.21%、46.07%、62.97%、75.83%。

  总体看,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总体充足,自给率水平较高,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解决了“吃不饱”问题,但与“吃得健康、吃得营养”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农产品自给率偏低,需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缓解供给压力,从制度源头开拓新的食物来源渠道势在必行。

  大食物观的内涵特征

  大食物观是对传统粮食安全观的拓展和延伸,其范畴包括一切能够满足人类能量需求并具有营养健康价值的食物。与传统粮食安全观相比,大食物观具有目标高远、结构丰富、来源广泛、绿色持续、供需适配的特征。

  目标高远。传统粮食安全观以解决粮食总量不足为目标,重点强调基本自给的粮食数量安全。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供能力不断增强,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人民群众对“吃”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要求“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大食物观不再局限于简单意义上的粮食数量安全,而是更加注重食物供给的数量、质量、营养、健康上的共同安全。

  结构丰富。过去所讲的粮食安全主要是保证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安全,人们提到粮食多会想到馒头、米饭等,实际上肉、蛋、奶、水产品、果蔬类等也是满足人类营养与健康需要的重要食品。伴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升,我国居民以米面为主的单一消费习惯已然改变,为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而提出的大食物观,不仅要保证“米袋子”安全,还要保证“菜篮子”“肉盘子”“奶罐子”“果盘子”等丰盈充足、安全可靠,让居民饮食结构更加丰富多样。

  来源广泛。由于粮食是大田作物,以粮食为主的食物结构很大程度上依赖耕地投入。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且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耕地资源匹配存在严重的空间错位问题,只盯着有限的耕地资源来满足14多亿人口吃饱吃好是不现实的。大食物观打破了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观念,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给潜力,多途径开发丰富食物品种。

  绿色持续。长期以来对农业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利用,引致支撑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处于紧绷状态,“吃饱吃好”需求与“地少水缺”约束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大食物观蕴含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要求在保证生态系统整体安全的前提下,科学挖掘利用自然资源食物供给潜力,建立高科技、高效率、低投入、低消耗的绿色可持续生产体系。

  供需适配。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下,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从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主要原因在于供给端对需求端的变化缺少适应性和灵敏性。大食物观以居民消费需求为导向,强调生产方式由“生产什么吃什么”向“需要什么生产什么”转变,通过科技创新优化食物品种和品质,建立供需适配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发展大食物观的思路做法

  贯彻落实大食物观,离不开配套政策和科技创新的保障支撑,同时需要把握处理好生产与消费、国内与国际市场等方面的关系。

  在政策层面,统筹构建大食物观政策支撑体系。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大食物观发展目标和步骤,加快制定出台大食物观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大食物观落地落实、落细落好。对照大食物观发展要求,尽快明确草原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权属状况,深化产权制度和空间治理改革,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完善食品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有效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在技术层面,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效能提升。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和粮食生产技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品质质量,协同推进产能提升与效益增加。在保障主粮研发力度的基础上,强化科技攻关重点覆盖新的领域,推动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提升改造,为向山水林田湖草沙要食物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研发相适应的技术和装备,突破气温、土地等自然条件限制,从空间、时间上延展食物获取能力。同时推进诸如合成淀粉、合成蛋白质等生物合成和人工合成技术研发与应用,为食物供给提供新思路。

  在生产层面,因地制宜丰富拓展食物来源。以满足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按照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理念,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在消费层面,引导居民形成健康膳食消费习惯。建立健全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监测制度,摸清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摄入情况,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差异化膳食指南,为居民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普及膳食与营养科学知识,联合医院、科研院校、企业等力量,借助线上线下各大平台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居民健康饮食素养。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积极引导居民科学点餐、理性消费,耕好“无形良田”。

  在贸易层面,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在以国内食物供给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更多优质多样化农产品进入国内餐桌。利用优惠贷款,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优先走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深层次农业对外合作。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