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说四川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http://www.scol.com.cn(2024-2-19 8:36:57)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熊筱伟 王付永
作者:熊筱伟 王付永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院长名片

  郑江淮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寇宗来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方 茜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主要观点

  “三驾马车”面临挑战,还能说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变吗?
  ●不要把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混为一谈,“经济短期承压”和“经济长期向好”完全可以并存
  ●不是四川没有遭遇中长期挑战,而是四川经济长期向好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四川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为什么强于不利因素?
  ●经济能否长期向好,关键看能否应对好关键挑战、看能否实现增长动能转换
  ●要实现增长动能转换,四川有全国相通的内外部条件,也有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


  为什么说四川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
  ●四川依然有庞大的需求潜力、较强的发展韧性和叠加的战略红利
  ●“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变”不等于“经济必然长期向好”,最终要看地方能否发挥好主观能动性


  学点经济学

  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成本上涨带来的挑战

  经济发展使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提高。成本涨了,产品售价如果跟着涨,竞争力就会下降;售价如果不跟着涨,利润空间就会被挤压。如何跳出陷阱?就是要实现增长动能转换,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来提升产品附加值、掌握定价权,进而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

  规模优势对“投资”和“技术进步”的意义

  根据创新经济学理论,创新发生是一个概率事件,有很大不确定性。但只要在技术兴起阶段对不同技术领域的投入规模足够大、投入周期足够长、人才供给足够多,就能显著提高创新发生的规模,进而降低新技术投资的不确定性,最终实现创新成果涌现并形成技术合力。

  编者按

  如何准确把握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如何准确把握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如何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回答好这一系列问题,对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思想周刊今日起推出“经济学院院长谈经济”系列访谈,邀请省内外高校经济学院负责人深度解读我国我省经济发展态势,敬请关注。

  2024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如果说“经济回升向好”有全省2023年主要经济指标作为支撑,那在社会预期偏弱,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凭什么说四川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为此,川观智库邀请了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寇宗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方茜3位经济学院(所)负责人,从经济学者角度进行观察、给出答案。

  “三驾马车”面临挑战,还能说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变吗?

  看全球,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连续第三年放缓;看全省,虽然去年四川经济增速好于全国平均、好于前一年,但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在持续扩大,全省出口额、进口额在同比下降,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坦言“全省消费市场回升的态势在持续巩固,但距离常态化增长仍有差距”……如果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继续放缓,全省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都面临挑战,这种情况下,还能说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变吗?

  “首先我们要注意,不要把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混为一谈。”郑江淮提醒,决定经济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趋势的因素并不相同。综合受访学者观点,由于生产力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固定,决定经济短期增长的因素主要是需求,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消费需求。当前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很大程度上就源于消费投资出口等短期需求不足,然而这些短期表现并不会对经济的长期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受访学者提醒“经济短期承压”和“经济长期向好”之间没有根本性冲突,它们完全可以同时成立。

  不能否认,当前四川经济发展的确面临一些中长期挑战。除前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川观智库得到的一线反馈还包括对人口老龄化的担忧、传统增长动能减弱、一些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改革攻坚进入“深水区”、外部地缘政治影响等。

  对此,方茜认为,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不是看有没有遭遇挑战,“其实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重点在于当前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四川面临的有利条件更强,因此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变。从全省经济表现上,其实已经能看到“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的一些佐证。方茜提到去年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出四川经济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比如去年四川税电指数为106.7,其中生产指数为105.6,销售指数为107.7,都处于荣枯线(100)以上的景气区间,这表明四川经济结构整体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较好,此外,全省外贸也展示出较强韧性等。

  四川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为什么强于不利因素?

  但零碎佐证毕竟不能替代理论阐释。从理论层面追问,凭什么说四川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受访学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明白:决定经济能否长期向好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

  要把握上述“关键因素”,可以从“关键挑战”说起。

  国际经验显示,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至1.5万美元时,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会遭遇经济增长放缓,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去年四川该指标突破7万元人民币,大致进入这一区间。寇宗来表示,“就我个人理解,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成本上涨带来的挑战——经济发展使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提高。成本涨了,产品售价如果跟着涨,竞争力就会下降;售价如果不跟着涨,利润空间就会被挤压。”

  如何跳出陷阱?寇宗来认为,就是要实现增长动能转换,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来提升产品附加值、掌握定价权,进而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这也是被受访学者所普遍认同的、决定经济能否长期向好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它和中央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在内涵上高度契合——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恰恰也就是增长动能转换的目标和结果。

  然而转换增长动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凭什么对四川持积极乐观态度?综合受访学者观点,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理由——

  转换增长动能,一方面四川有全国相通的内外部条件。从内部条件看,郑江淮表示要实现增长动能转换主要看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主要涉及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进步;“投资”主要是技术进步相关投资,包括研发投资、新兴产业投资等;“教育”主要是高水平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上述三点最终会转化为支撑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而我国在这三点上都有相对优势——除了相对较高的投资率、相对很低的消费率和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外,郑江淮特别谈到规模优势对“投资”和“技术进步”的意义,“根据创新经济学理论,创新发生是一个概率事件,有很大不确定性。但只要在技术兴起阶段对不同技术领域的投入规模足够大、投入周期足够长、人才供给足够多,就能显著提高创新发生的规模,进而降低新技术投资的不确定性,最终实现创新成果涌现并形成技术合力。”目前中国包括四川都意识到要利用规模优势来加大新兴高技术创新与相关产业的投资,并努力吸引全球创新人才。全国年研发经费投入超3万亿元,规模居世界第二。全省亦超过1200亿元,规模居中西部第一。郑江淮表示上述投入转化需要较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和地方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增速下滑时期,但这符合一般通用技术兴起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没必要对此过度担忧。

  从外部条件看,除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外,受访学者普遍谈到地缘政治的正面意义——地缘政治斗争加剧固然有不利影响,但对加速动能转换也有其积极作用,后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为自主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寇宗来谈到技术获取,以前可以是“拿来主义”,“过去不少专精特新企业是很难获得大量创新机会的。比如芯片代工,过去如果能用境外大厂为什么会找你?但现在国内企业订单就会越来越多,也就更有机会去跟上国际大厂技术进步的步伐。”二是加速推动形成以国内企业为主的全球生产网络。在郑江淮看来,贸易摩擦给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提供了难得的外部推力,倒逼更多企业走出去进行全球化生产布局,这一过程将为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投资空间。以低碳产品为例,“中国在全球布局生产过程中,会有更多新兴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这不可避免会形成巨大的碳排放压力和对低碳技术的需求,也就给我们外贸‘新三样’等低碳技术和产品提供了广阔空间。”他特别提到不用担心产业流失问题,“产业链只有一部分会转移出去,而且转移部分还是会和国内保持紧密的上下游合作——产业链不可能完全转移走,中国这些产业的体量就决定了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能承接我们全部的产业转移。”

  转换增长动能,另一方面四川也有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受访学者普遍谈到四川在创新方面有资源和战略优势。四川拥有10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居全国第三,拥有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等。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也包括“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此外方茜提到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目前四川人口整体呈现出净流入态势,成都更是成为全国第四个常住人口达2000万的城市,“按照‘抢人才、搞创新、强产业’这一逻辑链,人口储备决定人才供给,人才实力决定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四川因此在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方面潜力巨大。”

  为什么说四川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

  除了动能转换,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还和一系列复杂因素有关。

  受访学者将众多因素归纳为一个词:基本面。他们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四川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没有变。具体该如何认识四川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综合受访学者观点,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需求潜力大。全省超过8300万的常住人口,这本身就意味着庞大的内部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空间,受访学者进一步对这个庞大数字背后蕴含的潜力进行了阐释。郑江淮提到2022年四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全国仍有约6.9个百分点的差距,而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都会释放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况且新型城镇化不只是提升城镇化率,还要做好“三位一体”——一是要继续提升成都这个唯一超大城市的发展能级;二是要做强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和中等城市;三是要做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其中哪一点做好了,都能释放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此外方茜谈到去年人均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出全国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四川人有更高的消费倾向,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四川人将释放出更大的消费需求潜力。

  发展韧性强。当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发展韧性”自然会成为影响乃至决定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一个关键特性。受访学者认为四川经济发展有较强韧性,除了因为有巨大内部市场作为回旋空间外,还有至少以下两点理由:一是四川拥有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四川则是中国工业体系最完整的省份之一,方茜表示“四川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同时具备大规模生产和柔性生产的能力,对于外生冲击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二是四川作为内陆省份对外贸易依存度相对不高,寇宗来认为和沿海省份相比,四川受贸易摩擦等的影响会相对更小。

  战略红利多。除了“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在川叠加外,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而四川就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受访学者表示这背后都蕴含着大量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多重机遇在四川叠加交汇,无疑将有利于四川更好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更好改善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进而放大区域比较优势、增强发展动能。

  最后,受访学者提醒“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变”不等于“经济必然长期向好”。向好趋势能否变为现实,取决于一系列有利条件能否把握、不利因素能否化解、决策部署能否落实,等等。简言之,最终还要看地方能否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川观智库研究员 )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