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http://www.scol.com.cn(2024-2-17 8:21:00)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王富军
作者:王富军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自己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用自己的发展方式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呼唤新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高屋建瓴的深刻论断,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因此,正确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尤为重要。

  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夯实文化根基

  “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同时,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要深度挖掘二者学理层面的内在融通性与契合性,更要积极推进价值理念层面的深度融合。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文化自信提供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历史等的高度认同和积极践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先进性,具有深刻的实践基础、道义基础和科学基础。坚定文化自信既要防止盲目自大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也要防止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文化主体性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根本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一定主体表现出来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主体,也即是生长于中国大地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饱经沧桑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掌握文化领导权

  坚持守正创新,重点抓好价值理念创新、话语内容创新、传播手段创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使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

  守正创新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原则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过程中,“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我们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又要积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文化领导权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文化领域的繁荣创新不是搞毫无底线、毫无原则、毫无要求的“自由主义”作风。要及时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和动态变化,防止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

  综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深刻回答了“以什么样的理论指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以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回答了“何来底气和文化优势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深刻回答了“依靠谁来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深刻回答了“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掌握文化领导权深刻回答了“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关键所在”,这些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构何以可能的现实答案。(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