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http://www.scol.com.cn(2024-2-2 11:35:1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丁恒情
作者:丁恒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一幅古今辉映、气势恢宏的新时代文化长卷徐徐展开。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从敦煌莫高窟到三星堆博物馆,从安阳殷墟遗址到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历史中国源远流长的实物见证,是当代中国笃定自信的动力源泉,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据统计,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以及数量众多的民间收藏文物,全国博物馆5000余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让人们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到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再到《中国国宝大会》《唐宫夜宴》等电视节目的涌现……新时代以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特别是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扎实推进,一批建设保护规划相继出台,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实施,一批重点建设区示范先行,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中华文明日益彰显出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

  更好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关键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今日之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正在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观众数量“井喷式”增长,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故宫的朝珠耳机、国家博物馆的棒棒糖礼盒、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渐入佳境;非遗活动进校园、非遗知识进教材、非遗传承人上讲台,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折射出一个文明古国的深沉文化自信。找到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认同、自信与骄傲,正凝聚成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不断激活文化生命力、增强文化创造力、提升文化影响力,我们就能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编辑:盛飞
校对:徐海鹏
责编:张通
审核:任鸿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