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更多英才脱颖而出

http://www.scol.com.cn(2023-10-12 9:17:25)  光明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李军凯 任蓉
作者:李军凯 任蓉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关于三大城市群高端科技人才引育留用情况的调研

  编者按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当前,我国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情况如何?本期推出智库报告加以分析。

  高端科技人才是未来全球产业竞争的稀缺资源,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为了解当前我国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情况,本报告在分析国内三大城市群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育留用实践举措基础上,借鉴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做法,聚焦我国高端科技人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现状分析: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成效显现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也是各类创新要素的汇聚之地。深入分析三大城市群高端科技人才引育留用的实践举措,参考国际发达城市群的相关经验,对于构建既有鲜明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以“首都优势”为特色的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格局

  京津冀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在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方面具有示范作用。依托北京的首都优势资源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在体制机制方面,北京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组建人才工作局,成立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按照“一城一策”的原则为“三城一区”量身定制人才引进办法,为顶尖科学家创新团队开通人才引进通道,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政策,着力解决人才工作生活痛点和难点问题。在创新生态建设方面,北京打造了包含大赛峰会、产业园、基金等在内的“六位一体”的创业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人才一体化方面,北京协同天津、河北两地共同出台《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京津冀人社部门人才工作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等政策文件,打造“通武廊”“通宝唐”等一批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品牌。

  ■以“产业链”为导向的长三角人才协同发展格局

  长三角地区经济有活力、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是我国人才强国雁阵格局中的重要战略支点。近年来,长三角以“产业链”为导向,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一是以产引才,出台人才新政。结合自身产业发展重点设置针对性的引才政策,精准满足本地区产业链人才需求。如江苏连云港今年5月出台《关于强化招才引智推进高质量“双招双引”的八条措施(试行)》,围绕10条重点产业链、52条细分产业链,精准吸纳产业人才。二是举办品牌展会,凝聚高端人才。持续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高端论坛会展。三是实行外国高端人才互认。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实施方案》,在要素流动领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上取得新进展。

  ■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粤港澳大湾区三位一体格局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探索贯通引才、服务留才、统筹育才三位一体的人才机制方面积极探索。一是加大产业领军人才优惠政策力度。如广州发布《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奖励制度》,对产业领军人才提供补贴。二是着力引进海外人才。广州开展“菁英计划”等留学工程,实现重点引进海外人才与支持本地优秀人才海外培训双循环,并以逐个跟踪培养管理的方式,培养各行业高端领军人才。三是以市场导向完善人才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深圳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四是建立育才平台,完善成果共建共享机制。如粤港澳三地以中山大学为核心成立高校联盟,配置内外产学研资源,为储备高端科技人才前瞻布局。

  ■国际发达城市群有益经验: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当前,世界各国在高端科技人才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美国硅谷等高科技园区凭借灵活多样的措施,成为全球人才集聚和交流互动的高地。具体来看,旧金山湾区以汇聚世界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和一流的实验室为核心,建立以孵化器和加速器为主的湾区创新体系,培养并吸引了一批全球顶尖科技人才,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东京湾区立足筑波科学城,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横向培养式产学研合作机制吸纳高端科技人才。美国硅谷通过减免税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猎头产业发展,构建全球人力资源网络,为硅谷领军企业集聚顶尖人才。

  问题把脉: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尚存短板

  比较国内外重点城市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的政策与实践,可以发现,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人才引育留用的有效举措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看到,当前,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在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待补短板主要包括:

  前沿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匮乏。目前,我国在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的高端科技人才布局和储备不足。《2023全球数字科技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才基数大但高层次人才不足。中国数字科技人才总量有12.8万人,位居第一,占全球总量的17%,但高层次人才(高引用指数不小于20)只有0.7万人,仅占全球总量的9%。另外,据《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报告》,全球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年增长78%,顶尖人才稀缺且分布不均匀,美国AI人才总数是中国的1.6倍,其中技术开发人才约为中国的2.5倍,基础研究人才约为中国的14倍。

  国际高端科技人才引进难度加大。当前,国际科技领域人才竞争加剧,我国全球引才竞争力仍显不足。一是国际人才引进机制有待完善。除缺乏对国际化人才需求信息的采集、汇总和针对性招引政策外,我国在引才流程和手续上还存在协调难度大、手续烦琐、部分优惠政策难以落实落地等问题。二是国际人才的引进渠道不够多元化。与国外相比,我国较少运用专业猎头机构招聘、国际公司合作交流、海外专场招聘等方式,引才效果不显著。三是企事业单位的引才主体功能发挥不足。

  高端科技人才效能发挥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存在短板。部分科技创新平台在初始阶段投入不足,在中期缺乏资金支持,平台治理往往呈现阶段化碎片化状态。加之缺乏领军人才和创新资源共享共用机制,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影响了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二是高端科技人才综合数据网络平台不完善。高端科技人才数据网络未实现数据联动,降低了人才服务效能。

  高层次科技人才存在流失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科研环境还不够友好。比如科研项目审批流程相对烦琐、项目经费下拨时间长、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等。二是高端科技人才的生活服务保障有待提升。人才所需的“软环境”建设仍有不足,教育、医疗保障和社区建设等还需提质增效。三是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人才的薪酬缺乏正常增长机制,加之精神和价值激励不足,难以体现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激励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高端科技人才积极性。

  对策建议:加快构建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新格局

  针对我国高端科技人才现状,应多措并举、集智引优,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格局,做到“育得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顶层规划前瞻布局,做到“育得出”。一是发挥我国自主培养国家战略人才的主阵地作用。重点建设一批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聚焦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进一步突出企事业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使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社会各方加大对科技人才开发的重视和投入,全面提升国家战略人才的供给能力。二是制定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战略人才引进发展规划。以引进“高精尖缺”人才为导向,规划设立专门的人才引进基金,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激励机制,在项目经费支配、成果使用、组合研发团队等方面给海外高端人才更大自主权,制定外籍专家领衔国家科技项目的办法,支持海外引进人才深度参与国家计划项目、开展科研攻关,助力引进人才充分施展才华。三是切实推进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前瞻性布局。聚焦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储备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在内的产业领军人才,培育一批掌握生物科技、数字科技领域前沿技术的高端科技人才。

  引才制度灵活创新,做到“引得进”。一是探索建立系统性的技术移民制度,重点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分区域、分行业细化人才招引政策、制定具体引才细则。二是更好发挥市场选人作用。开展一系列市场化引才聚才行动。如培育本土专业国际猎头,加大海外人才联络处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组织平台作用,并以大项目大工程大平台为着力点开展多元化引才。三是更好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用人单位管理部门要指导关键用人主体制定“一人一策”个性化引进方案,鼓励“以才引才”,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构建高效便捷出入境和停居留服务体系,对引才成效明显的用人主体予以激励。

  平台载体健全完善,做到“用得好”。一是加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应用。建好用好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科学城、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区和区域人才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努力培育一批一流科技型领军企业,完善高端人才服务载体。二是建成国家级“权威、集成、场景、动态”的科技人才信息库,不断提高科技人才信息库的完备性和利用效率。三是搭建基于决策场景和人才需求的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大屏展示、人才检索、人才画像、人才预测、人才评价等公共功能。定制开发各地区、领域、行业的子库,服务人才统计、分析和决策,助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保障服务持续优化,做到“留得住”。一是优化高端科技人才托举支持工程。与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相协同,扩大战略前沿和新兴交叉领域及科技领军企事业单位资助名额。优化科技项目服务与实施流程,探索多元投入渠道,支持高端科技人才多层次参与运营,强化跟踪评价,提升全链条服务效能。二是加强对高端科技人才的服务保障力度。为高端科技人才提供较优越的薪酬福利,配套保障子女教育、住房和交通出行等。针对国际科技人才设立语言文化培训班,促进国际人才尽快融入社会。三是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落实人才评价激励。增加应用型人才认定标准、丰富细化人才评价指标,扩大人才认定领域,不断健全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认定、评价和考核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作者:李军凯 任 蓉,分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主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科技服务部主任、高级经济师)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