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品味重阳美意,涵养文化自信

http://www.scol.com.cn(2023-10-23 10:55:3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贾合祥
作者:贾合祥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又是一年重阳节。“恰逢菊香处,浅酌茱萸杯。”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重阳节日的两大主题。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让我们登高望远,在融入天地的广阔中,品味重阳美意,涵养文化自信。

  重阳美意,美在秋意浓浓。中华传统文化对秋天有着独特的解读。秋天是丰收时节,是收获和充实的象征。重阳节为每年秋季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一个岁时节日。《周易》中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寓意到达阳气顶峰,世间万物走向华丽。千秋重阳节,历久弥新,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秋祀”,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盛行于唐宋,节日习俗活动日趋多样,并逐渐向礼仪型、娱乐型转变。丰富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重阳节敬老孝亲的文化内涵更加凸显,各地纷纷出台法律、政策,将重阳节定为本地的“敬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国家层面和法律维度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彰显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秋日胜春朝。

  重阳美意,美在民俗丰富。历经多年的融合发展,重阳节祈福祈寿、敬老孝老的文化内涵已为各族人民所认可,登高赏秋、饮宴食糕、观菊佩萸等节俗活动亦多样且富有意趣。“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登高赏秋是重阳节习俗的核心体现。现代社会,登高赏秋更显示出人们娱心健体、祈福辞青的智慧。重阳时节,天朗气清、叶红菊黄,正是登高赏秋、祈愿祝福的大好时光。值得一说的是,赏菊、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习俗的一大雅事。菊花与茱萸不仅是一种观赏植物,更是一种情感符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的就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思乡怀亲之情。时至今日,我国各地各族人民观菊佩萸、晒秋踏秋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充满孝老爱亲的文化意趣。丰富的重阳节民俗,见证的家国爱、民族情与社会和谐。

  重阳美意,美在敬老孝亲。“四时佳节是重阳。”敬老孝亲是重阳节的文化内核,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托。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尊老传统的民族,自古讲究“百善孝为先”“诗书立业,孝悌做人”。古代历朝推行孝治天下,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礼俗互动中实现社会治理和调节社会关系。进入现代社会,重阳节习俗虽呈现出地域性、多样性的特征,但“敬老孝亲”始终是各地各族人民的习俗核心主线,以“家”为核心的孝亲团圆意识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支撑。今天,重阳节成为我国法定的老年节,重阳节孝亲团圆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准,更增强了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诉求,提升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在变动不居的时代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扬优秀传统,立文化自信。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在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重阳节已然超越节日的具象,成为刻骨铭心的文化传承和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凝结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孝老爱亲情怀永远不会改变,尊重自然、祈福感恩的文化心理永远不会改变,家国同构、民族团结的爱国情怀永远不会改变,这些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深厚滋养。(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编辑:盛飞
校对:曾沧海
责编:邓强
审核:史册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