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绿色答卷”

http://www.scol.com.cn(2023-8-18 8:53:45)  光明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叶超 刘志敏
作者:叶超 刘志敏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④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构筑了更具韧性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催人奋进。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新时代,我国持续推动污染防治提档升级,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经过不懈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绿色答卷”。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实现近10年来连续下降,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连续3年稳定达标,2022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首次降低到1%以内,我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实现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重点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整治,土壤污染加速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全国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被消除,重点流域、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改善趋势。通过开展系统性的生态环境治理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共识。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生态环境并非单纯的自然物,而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实也是在保护人类自身。通过一体化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其实就是在构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中央财政年均投入约100亿元,在全国统筹布局开展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形成了“三区四带”为主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2022年,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了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获评“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等重大工程深入推进,10年来全国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防沙治沙取得实效,荒漠化土地面积近10年净减少500万公顷,重点治理区域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我国提前完成了联合国提出的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通过全方位、有重点、多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我国的社会—生态系统更具韧性和活力,人地和谐、“诗意地栖居”成为现实。

  道不远人,人无异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注入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近十年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比10年前提升了至少11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比下降了超12个百分点,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绿色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全球第一,绿色动力船舶的国际市场份额接近一半。因地制宜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以及反对商品过度包装等行动,绿色生活方式成为风尚。在生态文明领域,我国已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新征程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和艰巨任务。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共同绘就美丽中国建设新画卷,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叶超、刘志敏,分别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