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18问: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http://www.scol.com.cn(2023-6-26 8:39:49)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鲁荣东
作者:鲁荣东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新型城镇化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转变的过程,就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党中央就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答: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鲜明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转变的过程,就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强调有序实现常住人口市民化,有助于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全体人民的素质和技能,才能建立现代化社会。当中,城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转移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从第一产业进入第二和第三产业,不仅带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他们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更好的公共服务,具有更大的可能实现全面发展。因此,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将有超过10亿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这相当于目前全球生活在城市中的总人口,对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都提出了极大挑战,需要有一个长期推进的过程。目前,虽然我国已有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常住在城镇,但尚未在城镇落户定居,处于“半市民化”状态。新型城镇化就是把有序实现常住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实现市民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真正做到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为更多人口迈入现代化夯实基础。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消除城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收入和治理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城乡居民无差别发展。这需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我国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的成效明显,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但仍然存在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融合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使得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仍然在扩大。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从城乡分割转向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加快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促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新型城镇化强调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有助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物质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也需要人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只有两者相互促进,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感召力。城镇是工业化和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城镇化与工业化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一直引领带动城镇化的发展,不仅显著提高了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但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主导产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城市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决定了工业化进程。增强城市高端要素集聚能力,需要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新型城镇化就是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着力推动城市的更新改造、公共设施提标扩面,并将城市治理精细化,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人文城市,增强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充分释放投资需求潜力和创新创造潜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强调节约集约和绿色低碳,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立足中国、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国戈壁、沙漠、高原等不适宜人居的国土面积占比超过40%,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球人均水平的28%,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并且,我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因此,推动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但在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存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新型城镇化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城镇发展的全过程,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明确城镇空间发展的边界,推动要素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集聚,腾挪更多的空间用于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强调人民属性和开放属性,有助于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对内实现和谐稳定,对外实现合作共赢。城市是确保对内和谐稳定和对外合作共赢的主阵地。人口等要素逐步向城市集聚,并频繁在城市之间流动,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要素自由流动必然赋予城市开放的属性,只有开放才能给予城市不断发展壮大的动能。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具示范效应的是深圳,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对外开放和城市治理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治理能力仍然较为薄弱,高水平对外开放依然不足。新型城镇化要求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增强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同时,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要有更高的开放包容性,创造要素自由流动的公平环境,构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规则和制度体系,深入推进与全球经济的有序融合,形成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感谢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高级经济师鲁荣东作答)

  四川日报·川观智库 四川省委党校 西南财经大学 联合出品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