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不断开启非遗事业发展新篇章

http://www.scol.com.cn(2023-6-19 10:55:18)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郑晓幸
作者:郑晓幸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深厚的人民劳动实践和民族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不断开启我国非遗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深厚的人民劳动实践和民族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不断开启我国非遗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回归社会生产生活,寻找结合契合点。尽管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但他对古代文学、诗歌、音乐、戏剧、绘画、风俗习惯等的探讨,实质上已经涉及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所包含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蕴含有精神生产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传统的表演艺术或是工艺技能都充分彰显了人的精神理念,是人的精神的生产与创造。非遗的精神生产具有“属人”性质,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关联,所反映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现实。人们在生产生活之际,需要用音乐、舞蹈、文学、戏曲、技艺、体育竞技等来丰富精神世界,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会精神交往的重要内容和媒介,具有满足人传递信息、传播情感需要的功能,指向了一种社会精神关系空间的生产,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拥有了强大的发展推动力。

  坚持人民群体主体性,寻找美好生活契合点。非遗文化大多源自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人民衣食住行的各个层面,属于地方人民的集体财富,具有公共性质。人民群众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保护、继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主体。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将保护传承融入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中,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有效保护传承非遗造福人民。重点强化群众参与意识,通过宣传推广提升群众的非遗自觉,尤其应培养青年人的非遗意识,针对青年人热爱潮流和时尚的趋势鼓励其发挥创新思维,保护并传承非遗。注重非遗文化知识在校园、网络环境中的传播,譬如实行非遗文化进校园,鼓励学生拍摄非遗文化的宣传片、多参观非遗馆等。

  推动非遗现代化新生,释放中国式新活力。工业革命以来,当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被流水线式的生产分工作业切割后,当主体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及非标准化的审美能力锻造成为“稀有之物”时,我们更有理由珍视非遗独具个性的审美表达,更应坚持按照美的规律来为非遗保护传承构建新活力。现阶段非遗保护传承,要避免走“规模经济”的发展道路,重视对非遗实行内涵式的传承利用,通过强化生产个性来满足不同主体和不同层次的精神诉求,促进经济、文化、社会价值的融合发展,推动非遗精神生产成为整个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

  持续赋能文化自信,筑牢社会主义文化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原型来源于历史存在,无论是先民们从众多动物中选择出蛇、虎、马等十二种动物或者意象中的动物作为象征,还是传统戏剧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现实相关动作的提炼、概括和美化,均深深地植入着传统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守正创新的加工和解构下,具有强烈的意象化、艺术化和能动性,对现实社会存在着感情输出,增进着人们的文化自信。新时代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的内涵,所承载的优秀内容,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宏阔历史纵深,所输出的能量效应,拓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文化根基。实践中对非遗保护传承加以选择创新,将推动着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更加深厚的底蕴。

  掀起开放合作新篇章,开拓文明交融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伴随着文化意识的觉醒,各国逐渐就非遗保护传承下的文明交流交融达成共识,进一步把非遗纳入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视野。在对外开放中应进一步发掘非遗在国际社会创造力、跨文化对话、社会凝聚力、区域和国际合作以及最终实现可持续和平与发展中的潜能,不断开拓文明交融新空间。面向未来,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和国际价值,打造一批与当代生产相适应、与现代生活相协调的优秀非遗作品产品,以道制器、器以载道,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际人文交流。

  (作者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