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成为“爆款”

http://www.scol.com.cn(2023-6-30 8:23:31)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余如波
作者:余如波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博物馆外排长队,展厅门口排长队,作品前依然排长队——这不是“粉丝”见明星,也不是等待游乐场人气项目,他们花上两三个小时,只为一睹元代赵孟頫临《兰亭序》的真容。自从6月10日“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开展以来,如此火爆的场景在成都博物馆持续上演,与近来成都的天气一般始终“高热”。

  在四川,这样的场景已经屡见不鲜:几年前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观者如云的场景宛如昨日;其后,舞剧《醒·狮》登上“云”端,引发300多万人次围观,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去年以来,“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与天地精神往来——黄宾虹艺术研究展”等相继登陆蓉城,均引发观展热潮。

  这些包括展览、演出、文创等在内的广义“文化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过去,与之相关的关键词通常是“坚守”,这一方面道出了传承者令人动容的精神品质,然而也暗示了其艰难的生存状态:小众,关注度低,市场空间被挤占,缺少传承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人才基础。

  今天,情势已然大变,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更多听到的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你打望四川的博物馆、美术馆排队的长龙,会发现其中大多是些年轻的面孔;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形式和渠道,也有了文创产品、动画、游戏,以及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更加多元、满足更多群体需求的样态。

  变化,并非无迹可寻。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来到三苏祠,十分感慨地表示:“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具体到四川,从“坚守”到“创新”,关键词的变化只是表面;对于其中的参与者而言,内里更多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生态的焕新。以三苏文化为例,仅2022年以来,我省与之相关的舞台艺术创作,就有话剧、音乐剧、川剧、川剧戏歌、创意视频等不同类型;今年,我省又启动“三苏文化出版工程”,不仅发布了首批成果,还与多个国外出版机构签约,全方位开启海外传播。

  现状固然令人振奋,但不应就此止步。或许,“汉字中国”的观展长龙,还为我们透露着另一种信息:相比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我们的相关文化产品供给还不够充分,转化和创新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探索。

  这对我们是一种提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既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也涉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书面文化和口传文化等范畴。四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富集之地,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基础和优势;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应公众需求,打开视野,不应局限一隅。惟其如此,才有望打造更多“爆款”,实现口碑和市场双丰收。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