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从“第二个结合”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http://www.scol.com.cn(2023-6-21 10:10:1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钟吉祥
作者:钟吉祥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读懂“第二个结合”彰显的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本质上是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实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思想观念相结合,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让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体现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砥砺奋斗、勇毅前行,创造出新的文明境界。

  坚定“第二个结合”指示的前进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标识。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运用“革故鼎新”的智慧推进改革创新,将“万物并育”等古训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协和万邦”等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把一个个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第二个结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必须时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审视、理解、把握中国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与新需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难题。

  用好“第二个结合”总结的历史经验。“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们要用好“第二个结合”总结的历史经验,厘清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在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中把握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实质。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民本思想有机结合,倡导“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夯实执政的坚实根基和最大底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有机结合,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荡起雄浑豪迈的中国精神;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倡导“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为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文化源泉,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带领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获得丰厚滋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二者的内在融通和高度契合,始终作为思想的泉源,涌动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激荡着文化自信的力量。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编辑:盛飞
校对:徐海鹏
责编:邓强
审核:史册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