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巴蜀七十载 守正创新再出发

http://www.scol.com.cn(2022-9-1 11:12:51)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四川日报编辑部
作者:四川日报编辑部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写在四川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

  今天是2022年9月1日,亲爱的读者,这是我们第25238次相逢。

  1952年9月1日,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报头的四川日报正式创刊,当天配发的社论《庆祝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为迎接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建设新四川而奋斗!》,深入解读党中央决定成立四川省的重大考量,立足即将到来的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新阶段,向全川干部群众发出“肩负起建设人民新四川这一光荣而艰巨的重任”的铿锵号召。

  突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反映党委指导各时期工作的意图,四川日报始终将讲政治放在第一位,以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体现党报的站位。

  站位的背后,是一群报人的初心:扎根巴蜀,当好桥梁,联系群众,服务人民。

  70年来,党性原则和人民立场如影随形,记录四川大地的风云流荡、万象更新,书写一代代川报人的胸中丘壑、笔底波澜。

  七十年栉风沐雨写忠诚,亿万人弦歌不辍奏华章。翻开尘封的页面,聆听铿然的足音,无论大道金光,还是泥泞曲径,四川日报始终与党同心,与时代同行,与亿万巴蜀儿女同步,与四川的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一路风景一路歌。

  一

  华兴街益德里、大亨里,这两个成都地名,早已湮没于岁月的风尘。70年前,四川日报从这里出发,踏上一段奋进之旅。

  创刊之际,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发刊词”,“干部、器材等尚未全部集中,各地通讯工作尚未全部建立,同时发行工作亦尚未完全布置就绪”……呱呱坠地的《四川日报》,与新四川一道摸索前行。

  沧海横流,岁月如歌,川报人的豪情壮志不断砥砺。“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建设新四川而奋斗”,这份新生的新闻纸很快确定编辑方针:依据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针,坚决实行地方化,逐步通俗化,大力提高报纸的思想性。

  治蜀兴川新跨越,执笔奋进写风流。70年来,四川日报始终心怀高远、脚踏实地,用笔墨见证时代进步、巴蜀巨变。

  筚路蓝缕,我们共同挺进——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四川共有93个重大项目落地,来自经济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为《四川日报》版面上的绝对主角。那段流金岁月,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新闻报道的热情交相辉映。

  改革破冰,我们中流奋楫——四川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借助对广汉金鱼公社等改革实践的正面报道,四川日报吹响宣传改革的号角,持续叩问改革难题、推动思想解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四川日报挺立时代潮头。

  特殊大考,我们迎难而上——四川屡遭自然灾害重创,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四川日报充分发挥舆论主阵地作用,第一时间抵达新闻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在特殊战场奋力夺取胜利。

  在党的领导下,70年来,四川日报始终与全川人民风雨同舟、休戚与共,一起走过百废待兴、激情燃烧的年代,大力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春天故事”,豪情满怀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景记录巴蜀儿女与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奔康的伟大历程、推动治蜀兴川不断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实践,书写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见证历史,记录历史,70年来,四川日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初心使命矢志不渝。70年来,一代代川报人始终立足巴蜀大地,上下奔走、笔耕不辍,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时代壮歌。

  二

  一份报纸的命运,折射历史的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四川日报的发展之路如何走?答案十分明确:持续增强“四力”,更坚定地发出主流强音。

  十年来,聚焦脱贫攻坚,我们蹲点凉山深处,见证“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车路双通;展望“双城经济圈”,我们行走川渝毗邻地区,从一座园区、一条道路、一班公交感受火热脉动;彰显文化自信,我们精心谋篇布局,揭开三星堆、皮洛遗址、江口沉银的历史传奇……

  重大节点,我们用心用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历史性节点,在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等历史性时刻,在党中央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学一做”主题教育等重要阶段,在省委省政府举办一系列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之时,四川日报举全社之力推进重大主题宣传,规模大、创新丰,展现了新时代省级党报的使命担当与能力水平。

  深融赛道,我们加油冲锋: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引发热议的全网传播,不断“上新”的融媒工具箱,纳入业界学界研究视野的智媒体案例……四川日报在融媒体时代结出累累果实。

  如果说,观察大时代潮流中的第一朵浪花,是党报长期以来勇立潮头的形象描述;那么,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就是党报与时代同行、以改革锻造核心竞争力的必答课题。作为主流媒体,四川日报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

  “以四川日报为引领,以川观新闻为驱动,以四川在线为协同”——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次重新出发。打造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的更高目标,对新时代的川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

  曾经的我们,一张纸一支笔,便能行遍巴山蜀水;如今,文字的“老本行”继续精进,“十八般武艺”也要拿得起放得下。图片、音频、视频、海报、H5……乘着直升机,我们还从技术的“云端”跃上了地理的“云端”。

  从纸与笔、铅与火,到光与电、智与云,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四川日报全媒体努力重塑传播方式、媒体格局。

  这是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媒体在变,读者在变。

  但有一种情怀始终不变。四川日报和川报人不忘初心、扎根巴蜀、当好桥梁、联系群众、服务人民,以讴歌时代精神为主题,以推动时代进步为己任,全力铸就强大的主流舆论影响力和主流媒体公信力。

  新时代的非凡十年,进一步映射四川日报的70年,是坚守初心、不辱使命的70年,是在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中不断焕发生机活力的70年。

  三

  仲秋时节,巴山蜀水天高地阔,田间稻谷颗粒归仓。

  70岁的四川日报,也不断收获着一次次别样的感动。不久前,我们发起了“我与《四川日报》”征文活动。来稿踊跃,读者们情真意切地讲述与《四川日报》的往事与情缘。

  “如果《四川日报》上没有刊登那则‘寻人启事’,我父亲可能一辈子就‘隐姓埋名’了!”“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柴云振之子柴兵荣直言,四川日报改变了父亲和一家人的命运。

  70年豪情澎湃,70年长歌未央。从一张报纸发展成为一家现代传媒集团,从单一平面传播走向立体传播格局,截至7月底,川报集团报刊网端微等综合覆盖用户近2亿,其中,四川日报全媒体覆盖用户超过9000万,《四川日报》报纸订户逾40万,川观新闻客户端用户下载量5900余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

  我们深知,四川日报的70载光荣历程,寄托着党中央和省委的亲切关怀,离不开广大忠实读者、作者的长期支持。

  有这一路关怀,我们才能砥砺前行;有这长情陪伴,我们才能中流击水。

  回望来路,饮水思源,方能行稳致远。这是一份党报的责任担当,这是一种传统的星火延续。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七十岁川报意气风发。今年5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这是四川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节点,四川日报全媒体全程见证、忠实记录。继往开来,四川日报全媒体将继续记录、传播“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四川实践,奋力唱响“青春之歌”,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党报力量。

  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

  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川籍著名报人范长江曾说:“一个记者,要有抱负。”

  诚哉斯言!四川日报一路航程,正是一代代川报人不断施展抱负、提升自我的过程。

  从一粒种子,到一片密林——70岁的四川日报,如今仍茁壮成长。

  扎根巴蜀七十载,守正创新再出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川报人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们已行过千山万水,未来,仍将继续跋山涉水。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携手同行!
相关评论编辑:盛飞校对:余普审核:赖永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