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成险境,何不让野生景点走向正规化?

http://www.scol.com.cn(2022-9-9 12:45:4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余普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郭元鹏
作者:郭元鹏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年来,一些未经开发的“野生”景区在社交平台上成为网红打卡地。火热的“探险”背后暗藏安全风险,未经开发景区的安全管理防护网需要政府、平台、旅行社以及游客等多主体共同织牢。(9月4日《工人日报》)

  近年,“仙境”变“险境”的情况十分突出。随着“原生态景区”“小众打卡地”的走红,引发了“探险式旅游”“尝鲜式出游”的新的旅游流量。而这些未经开发的野景区,尚未开放的野景点,隐藏着巨大安全隐患。美丽“野仙境”不该是游客“落险境”,需要有关部门正视并且化解隐患。

  一方面,堵上“传播的嘴巴”。“野生景区”变成网红打卡点离不开社交平台的分享和基于算法的推广。从短视频传播说,“野仙境”是一种探索发现,但不能让此类传播过于无度、过于泛滥。毕竟,“野仙境”传播的结果,是探险者、尝鲜者前仆后继的“偏向虎山行”,而此类“野游”如同“夜游”一般,刺激和风险是共存的。因此,需要加强审核堵上“传播的嘴巴”。

  一方面,远离“隐患的悬崖”。6月29日,两名游客在“羊皮洞”爬山途中摔下山崖受伤;8月20日,一名女子在南京享堂水库玩桨板时不慎落水身亡……这样的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只是因为“好奇心”害了“愉快心”,最终乐极生悲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普通人而言,需要知道“野仙境”的风险和危害,不能拿着生命去冒险,要理智地远离“隐患的悬崖。

  一方面,管理“惊险的仙境”。对于地方管理部门而言,则需要加强管理,对尚未开发的景区,尚未开放的景点,要做好拦截工作,而不是到了需要救援的时候才想起来去约束。野景区的安全更不能只靠竖上一块“禁止进入”“进入危险”的牌子,还要借助大数据和人工结合的方式,关闭“隐患的大门”。

  说到底,游客对自然空间的向往,本质上来说也应是旅游发展的方向。“野仙境”既然是市民眼里的“风景线”,是不是也该满足市场诉求?有关地方不妨多关注引发聚焦的“野仙境”,拓展旅游服务范围,将“野仙境”收归成正规部队。通过积极打造、合理开发,让“野仙境”通过修成正果,既可促进旅游事业发展,还能满足人们“仙境一游”的愿望。(郭元鹏)
相关评论编辑:余普校对:余普审核:赖永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