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城镇化建设的七大着力点

http://www.scol.com.cn(2022-5-23 10:12:38)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李江涛
作者:李江涛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我国县城建设正进入一个全新时期。

  但也要看到,受多种因素影响,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合理把握这一进程的时序、节奏、步骤,围绕七大着力点,不断积累并推广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

  科学把握不同类别的县城功能定位。区位产业、历史积淀、资源禀赋等县情不同,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必有分别。因此,要坚持“一县一策”,科学把握不同类别县城的功能定位,分类引导不同县城的差异化发展方向。大城市周边尤其是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由于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要通过承接大城市疏解转移出的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和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等,主动融入并成为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部分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要通过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人口与产业双聚集,保障粮食安全。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城,必须在坚持生态环境与安全优先的基础上,发展适宜产业和清洁能源,有序承接生态地区超载人口转移。人口流失县城要通过促进人口的适度集中乃至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等实现转型发展。

  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县城在人口集聚中稳定扩大就业、带动农业农村等功能的关键。为此,一要强调“特色”“错位”方针,做好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的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发展一般性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二要坚持产业适度集中原则,按需配置公共配套设施和住宿条件,积极发展各类产业集聚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平台。三要积极完善物流短板,发展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四要开展面向农民工特别是困难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多策并举提高其适应县城特色产业发展的技能素质。五要改善县城消费环境,完善消费基础设施,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激发特色产业需求。

  加快县城市政设施提档升级。县城的市政设施体系构成了我国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方面,对于扩大内需、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一个时期,至少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快县城市政设施提档升级。第一,要进一步完善或更新市内道路交通、停车场、公路客运站、公共交通场站与网络、公共充换电设施等。畅通县城的对外连接通道,提高与周边大中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第二,要完善防洪排涝、供水、供电、通信、建筑消防等县城生命线应急设施体系,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健全各类灾害监测体系和物资储备设施。第三,加快老旧小区、街区、厂区、城中村及周边水电路气热信配套设施、无障碍设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改造或建设。第四,对老化燃气、供水、供热管道、电网等开展系统性更新改造。第五,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以5G建设为引领,推行县城运行一网统管、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行公共服务一网通享,加快县域现代化发展进程。

  对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提标扩面。公共服务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最直接体现之一。供给总量不足、质量偏低,无法充分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是县城公共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县城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提标扩面,推动居民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获得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任务。一要以县级医院、县级疾控中心等为重点,推动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改造和提升。构建更高水平城市三甲医院对县级医院的帮扶机制。二要以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职业学校提质扩量,幼儿园布局完善等为主要内容,改善办学“硬”“软”条件,扩大教育资源多元化供给。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和转学政策。三要强调“公办”“民办”“公办民营”“普惠”等多渠道要求,增加基本养老和长期照护、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便捷供给。四要全方位优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打造县城居民提升文化素质和健身载体的新载体。五要全方位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建立残疾人、未成年人和流浪乞讨人员的有效帮助救助体系。

  改善县城人居环境。总体水平参差不齐、环境基础设施薄弱、长效保障机制匮乏等是县城人居环境一直以来的突出矛盾表现。改善县城人居环境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紧紧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革命文物、红色遗址、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老树等的保护、保留、利用与创新,呵护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和肌理,厚植县城的传统文化底蕴。第二,紧紧围绕自然基底的生态绿色廊道建设、周边荒山坡地与污染土地的国土绿化、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修复、黑臭水体治理与生态化改造等完善县城生态绿地系统,打造县城蓝绿生态空间。第三,紧紧围绕传统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与非化石能源的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建筑和交通,节能低碳节水产品与技术等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第四,紧紧围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危险废弃物收集和集中利用处置、县域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等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第五,紧紧围绕重点区域污水收集与处理、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资源化利用、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等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而要提高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就必须着眼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以不断增强的对乡村人口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的吸引力推动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关于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的延伸,要着眼于市政供水供气供热管网、道路连通与城乡客运一体化、基于需求的5G网络与千兆光网、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物流与商贸网络等方面的循序推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管护运行机制。关于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的覆盖,要着眼于紧密型县乡医疗卫生共同体、城乡教育联合体、县乡村相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等方面的逐步实施,提高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加强建设现代化县城的政策保障。长期以来,有三大困境制约着县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即人怎样进来?钱从哪里出?土地如何增加?其破解须进行政策和体制机制的探索和突破。

  人怎样稳定进入县城?亟待进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的系统性设计,包括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新落户人口及非户籍农民工拥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相应权利;切实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及其自愿依法有偿转让权益。

  县城建设的钱从哪里来?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支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与转移人口规模挂钩机制。关于县城建设项目资金来源,要探索和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基于项目属性和收益的差异,可采取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相结合、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等多种方式。

  县城建设的正常用地从哪里来?通过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开发低丘缓坡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实现县城建设正常用地的“开源”。通过推广节地型、紧凑式高效开发模式,以提升现有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单位用地面积产出率等方式实现县城建设正常用地的“节流”。另外,把县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挂钩,可为县域城镇化发展提供可持续用地机制。【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