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探中华文明之“源”浚文化自信之“流”

http://www.scol.com.cn(2022-5-29 13:55:09)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靳仔囡
作者:靳仔囡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以“赓续不绝史实”作星火信念。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承载着“中国考古学百年梦”正式启动,来自不同科研单位的数百名研究人员,以田野考古为中心,把实验室搬到田野上,在文明探源的核心遗址中追根探源,潜心研究。20年来,躬耕于中华文明探源事业的研究员们,靠的就是内心那份毫不动摇的信念,那份从未断流过、绵延不绝的、川流不息的中华文明史实和文化的坚定信念。正是因为一代代考古人坚信中华文明具有非凡的强大韧性与卓越性,才有对古老的中华文明根源的执着探寻与热爱,一次次唤醒着沉睡于远古的源头活水,疏浚着文化自信之“流”。

  以“科学技术手段”作硬核支撑。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解开更多历史之谜,要以科学技术手段作硬核支撑。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且是唯一未曾断流过而延续至今的文明。人们常把“5000年中华文明”挂在嘴旁,然而,许多人其实还不清楚“5000年”这一数字的得来不易。而要考证和澄清“中华文明到底有几千年”这样的历史之谜,仅靠思维观点碰撞和文字说理辩驳是远远不够的,最“硬核”的支撑只有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古代遗存,廓清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历史脉络的认知,以科技塑造文化自信之魂。

  以“优秀传统文化”作历史沉淀。人类历史是大浪淘沙的进程,不是所有事物都会在历史的大江大河中留下来,大部分都会在随波逐流的历史浪涛中被后人遗忘。在文化的激荡中,只有那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的、有益的、堪称精华的事物才会沉淀下来成为结晶,成为供今人采撷和吸收营养的“硕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像是“历史的伯乐”选拔出来的“优秀基因”,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它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注入文化自信力量。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尚有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在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我们要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以探中华文明之“源”浚文化自信之“流”。(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编辑:盛飞校对:余普审核:赖永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