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保护沃土良田,守好大国粮仓

http://www.scol.com.cn(2022-3-8 15:32:5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郑宗生
作者:郑宗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我们要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倍加珍惜、合理利用、切实保护耕地,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让农业的“命根子”更稳、“米袋子”更满,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确保“米袋子”安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安天下之本,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要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增强“命根子”意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生产,就是保护老百姓的饭碗。近年来,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要强化耕地保护意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大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通过土壤改良、培肥地力、耕地修复等,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努力建设高标准农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

  突破“卡脖子”瓶颈。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进步。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然而,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育种研发等方面的“卡脖子”技术亟待破解。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种子是关键,打好种业翻身仗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加快高产、抗逆、优质的粮食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要推动农业设施化、绿色化、数字化,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