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用好用活人才资源

http://www.scol.com.cn(2022-2-14 10:36:13)  四川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陈井安
作者:陈井安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对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把握和遵循,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近日召开的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更好激发人才活力”,这一重要论断抓住了人才工作的关键和根本。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基础支撑,因此需要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小切口、大纵深”的思路,聚焦难点堵点和瓶颈制约精准施策,围绕“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个体松绑、对人才群体赋信”这一核心内容,大力破除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和桎梏,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以系统化政策思维对用人主体赋权

  人才怎么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因此,切实发挥好用人主体的能动性是完善和改进人才治理结构的关键,需要我们用系统化政策思维来思考和推动,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这是当务之急。第一,要进一步优化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强化人才发展的全局统筹协同力度,变人才发展各地方各单位各部门的“各自为战”为省级层面的“集团作战”,变过去各类项目、政策的“零打碎敲”为相辅相成的“集中发力”,进一步推动各类赋权政策的系统化。第二,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破除“不敢”的思想禁锢,把该下放的权限彻底放开;要破解“不会”的能力短板,科学依法下放权力;要破灭“不愿”的利益幻想,主动有序地推进赋权进程。以党政部门权力的“减法”和优质服务的“加法”来换取用人单位主体活力效能发挥的“乘法”,持续落实用人单位编制使用、岗位设置评聘、职称评定和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更大自主权。第三,各类用人单位要在人才“选用育”上担起责任,练好内功,提高人才治理水平。一是用人单位要对人才发展全生命周期进行职业规划和指导,在各个环节提供支持,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二是有关行政部门要指导用人主体建立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用得好要充分肯定,用得不好要及时指导纠正。

  用集成化政策手段对人才个体赋能

  人才是最活跃的创新因子,是引领发展的最关键要素,它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效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发展的绩效。因此,如果我们看不到人才的这些特殊属性及其附有的特殊成长规律、特殊作用规律而完善我们的政策手段,就容易打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致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所以,我们要通过政策手段集成,形成政策组合拳,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综合运用宏观微观、财税金融、科技文化、公共服务等多种政策工具,完善现有政策体系,形成相互支撑配合的政策链条,为人才个体松绑、减压和赋能。第一,推动政策手段与人才成长规律主动接轨,使政策更具高度。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克服简单套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对待科研工作和科研人才的传统作为方式,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赋予科学家更大的科研自主权、经费支配权,在资源调度、项目管理等方面为人才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支撑。第二,推动政策手段与人才创新创业需求主动接轨,使政策更具宽度。通过政策组合,构建科研人才管理、科研经费项目管理、科研成果转化等全链条政策服务体系;推进人才服务专业平台建设,完善孵化器众创空间,强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交易中心和知识产权法庭建设,配套人才创新创业发展支撑平台。通过人才政策链有效有序运行,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有机融合,全面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第三,推动政策手段与人才生活服务保障主动接轨,使政策更具温度。贴近人才服务需求、瞄准人才服务需求变化趋势,不断扩大人才服务供给,拓展人才服务内容矩阵,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数字化提升人才服务智能化、便捷化,实现服务事项一键登录、一窗受理、一次办成快捷服务。推进人才服务全过程标准化建设。

  建多元化政策路径对人才群体赋信

  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对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指挥棒”作用。科学评价既是人才正确使用的前提,也是人才顺利发展的基础,更是人才个人价值服务社会价值的标杆。因此迫切需要根据人才的不同类别,区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社会公益、经济产业、技术开发等人才群体的不同特性,以创新价值、创新能力、创新贡献为导向,依靠多元化政策路径,建立得到人才个体、用人主体乃至全社会公认的人才评价机制。第一,树立鲜明的政策导向,用好评价这个“指挥棒”。切实为“帽子”降温,既要坚决破除“四唯”,又要避免陷进机械地把“不唯”等同于“不要”的误区,引导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从我省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心无旁骛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扭转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的不良风气,纠正简单地以“帽子”来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错误倾向。第二,实施分类评价的政策安排,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应用型研究各有侧重,正确评价成果的科学、经济、社会、文化等价值。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始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第三,明晰多元化评价方式,实现精准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成员的实际贡献;鼓励个人职务发明,依法明确个人与集体利益分配准则;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鼓励探索性创新,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第四,完善多元化的科技奖励制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艺工作奖励表彰等相得益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让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名利双收。第五,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正视并尊重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的人才队伍发展实际,分类加以指导并形成各具特色职称评审标准。同时,不断将成熟的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继续完善职称评价新标准。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为我省人才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部署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具有鲜明巴蜀特色、兼具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汇聚宏大磅礴的人才力量。(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