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交界地带产业生态圈” 释放成都都市圈产业深度协作红利

http://www.scol.com.cn(2022-1-29 8:10:33)  川观新闻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贺俊
作者:贺俊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成都都市圈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2020年都市圈经济总量占我国西部地区的比重超过10%,具备共建现代化都市圈的良好基础,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个城市产业协作的空间十分巨大。根据我们对四个城市科技创新、金融、人力资源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水平的测算,成德眉资整体耦合协调度由2009年的0.58上升至2019年的0.75,由初级协调区间迈入中级协调阶段。但若将四个城市分拆单独测算,成、德、眉、资各自产业的耦合协调度近十年来均呈现下降趋势。两种测算方式所得到的截然相反的趋势,说明四个城市的产业要素各具优势,融合发展有可能获得1+1>2的协同发展效应。

  从全球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上看,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业部门内部专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内分工、产品间分工、工艺间分工越来越细,即使在食品、纺织等传统观念中典型的非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越来越依赖于生物、新材料等技术性要素投入。产业分工模式已经开始由基于产品的“垂直分工”向基于要素的“水平分工”转变,这要求生产者具备更为强大的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在这种趋势下,任何一个单体城市的产业竞争力都越来越依赖于中心—外围共同构筑的产业生态的综合质量。在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中,中心城市集聚了更多的智力和资本要素,主要承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培育发展;外围城市则凭借成本优势承担成熟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相互依赖、协作,共同打造劳动、资本和知识要素互补、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产业生态,降低整个都市圈的综合成本和配套成本,提升都市圈产业竞争力。相反,如果城市间的产业各自为阵,长期看中心城市可能因要素成本高企导致“产业空心化”,而外围城市也会由于无法吸附高端生产要素而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

  从国内外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经验看,城市间交界地带的产业融合对于区域产业融合至关重要。正因如此,《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也提出了“加快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指出要在彭州—什邡、青白江—广汉、金堂—中江、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和眉山片区、蒲江—丹棱、新津—彭山、简阳—雁江—乐至等区域开展交界地带融合发展试点。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在落实《规划》、提出产业协作具体措施方案时,可借鉴“上海与昆山、太仓”“广州与佛山、东莞”产业协同发展的经验,在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城市两两接壤的地带设立“交界地带产业生态圈”,通过“政策洼地”培育“产业高地”,允许生态圈内的企业享受两市叠加的优惠政策。以“交界地带产业生态圈”作为推进产业协作的抓手,既拓展了都市圈的产业发展空间,也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成都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成都借力德、眉、资腹地降低了工业综合成本,创新要素的注入同时也提升了德、眉、资产业的价值链攀升能力,最终驱动都市圈形成城市优势互补、要素流动有序、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建议基于“三带”规划,结合城市间可互补的优势,落实“交界地带产业生态圈”建设,破解成都都市圈产业协作难题,释放跨区域产业协作红利。例如,通过建设成德交界的高端装备产业交界地带产业生态圈,引导智能制造企业在成资交界的交界地带产业生态圈设立量产基地,在成眉交界地带谋划传统产业生态圈,切实推动成都都市圈实现深度的产业融合协作。(作者贺俊 杨超 单位: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