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瓶颈与突围

http://www.scol.com.cn(2021-12-8 9:47:19)  成都日报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贾晋
作者:贾晋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战略引导、优先布局,在低碳技术领域内抢占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中国的低碳技术及产业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存在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技术价值链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未完成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完全脱钩的背景下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所面临的是更大的减排压力和更短的减排周期,也更加依赖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因此,对我国现阶段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瓶颈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突破的对策,既有紧迫性,也有实践意义。

  瓶颈何在

  我国低碳雏形技术战略储备不足,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中国要实现碳控和减排目标,至少需要掌握电力、交通、建筑、钢铁、水泥和化工与石油六大部门的62种关键专门技术和通用技术,而对于其中的43种关键技术,中国目前并没掌握核心技术。这43种关键技术中有一半以上是处于研发阶段的雏形技术。从Incopat专利申请类别来看,中国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量在各细分类别上差异明显且增速也极不均衡。多数专利集中在能源发电、输配电、废水处理及交通运输上,而在温室气体捕捉封存技术、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新兴领域申请量较小、增长缓慢。且所申请的专利以实用新型为主,与国外企业主要以发明型专利申请为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处在示范阶段的低碳技术面临资源不足、协同乏力、转移困难等问题。示范工程是低碳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第一步,面临投入大、风险高、市场不确定性强等不利因素,需要有更多外部协同和资源投入,以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国内低碳技术的早期开发与示范以科研院所、高校为主,企业主动性不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一些大型国企承担了多项前沿技术的示范工程项目,但依然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民营企业参与率低、社会资源引入不足等问题。此外,由于技术转移平台不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发展不充分、绿色金融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使得早期技术示范项目很难得到社会资金支持,研究成果的转移机制不顺畅,从雏形到实用技术的发展举步维艰。

  早期应用阶段的低碳技术面临的问题是市场需求不足、政策支持力度较弱、评估体系不完善。当前社会尚未真正形成“绿色低碳”的普遍价值观,对绿色技术的社会认知不足、参与度低,造成绿色低碳技术的需求不足。尤其是处于早期应用阶段的低碳技术,往往具有成本高、性能有待改善等缺陷,缺乏市场竞争力。这种情况下政策端的需求刺激尤显重要。但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政策工具以控制和命令型、政府直接参与型为主,市场机制型和教育宣传型工具较为欠缺。此外,由于缺乏科学的、覆盖技术全生命周期的评估体系,使得在应用和推广低碳技术时,对经济效益和产业发展的考量远超环保因素,大量绿色项目未经评估就一哄而上、良莠不分,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成熟技术面临“中端技术锁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配套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促进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但随着我国企业与国外领先企业技术水平差距的逐渐缩小,国际技术转移难度不断加大,使得近年来我国企业出现“中端技术锁定”现象。以风电领域为例,中国风机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可以用某种型号风机批量生产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年数来衡量。除了600KW型风机中国落后世界的时间较短外,750KW、1.5MW、2.0MW和3.0MV风机,中国首次实现批量生产,均比世界水平落后了7年左右。同时,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中还面临着电网消纳能力的约束、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交易机制不健全等障碍。

  怎样突围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框架。要制定低碳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推动相关规划编制。统筹考虑2030年前二氧化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结合短期经济复苏、中期结构调整、长期发展转型的需要,做好碳达峰增量控制、碳中和减排技术储备“两步走”顶层设计,布局近、中、远期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变革性技术研发和战略性技术储备,提升未来低碳产业竞争力。

  分类施策,政策要适应技术的发展阶段,解决关键障碍。对于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雏形技术如核聚变、海洋能、天然气水合物等,政府应制定规划、紧密跟踪并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争取未来在国际上占领技术制高点。对处在开发阶段和早期试验阶段的创新性技术,如氢燃料汽车、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海上风电技术等,应推动创新主体的能力提升,并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配置资源,为技术产业化打好基础。对成熟的、已进入市场推广和应用阶段的技术,应通过政策创新解决市场缺陷导致的障碍,同时推动引进技术的本地化及再创新进程。

  完善保障机制。一是制定脱碳、零碳和负排放技术发展路线图,通过制定和更新绿色氢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等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路径、关键节点及资金需求,调动行业和市场的力量,鼓励产学研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协作,推动相关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二是加大对优势科研机构和团队支持力度,建立稳定支持机制,完善技术创新攻关主体布局,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科技信息资源平台。三是加强创新政策与金融市场工具的协同。结合国家碳市场建设、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等工作,以良性机制实现碳减排交易和绿色减排技术应用协同推进,以市场化手段鼓励节能和低碳创新型企业发展。四是推动脱碳、零碳和负排放技术标准的建立与更新,关注与国际主流标准的对比、转化与衔接,避免未来碳关税的潜在负面影响,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与推广。

  加强国际合作。一是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碳中和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大共识,是维持和加强与发达国家科技合作的“利益交集”,应充分利用绿色低碳转型契机,加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气候政策方面的合作;二是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交流合作,借助“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平台,推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走出去,解决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需求,积极树立绿色形象;三是坚持和促进多边主义合作,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等平台,加强脱碳、零碳和负排放技术创新合作,探索建立碳中和技术创新联合研究和知识共享机制。

  改善低碳技术的市场需求端。一是制定政策推动生活方式转变和提升公众环境意识,通过各种手段强化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树立全社会低碳价值观。二是循序渐进建立针对二氧化碳和局地污染物排放的综合环境税收体系,在碳减排成本较低的部门引入小额渐进式碳税制度。此外,为避免碳排放的锁定效应,应针对拟上马的“两高”项目系统梳理、分类处置。各地政府应适时制定“两高”投资负面清单制度,抑制高碳项目的投资。(作者: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