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控评”,就要正视差评

http://www.scol.com.cn(2021-12-16 16:47:46)  川观新闻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张舟
作者:张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两部热播电视剧出现了“超前点评”的荒诞一幕。剧还未开播,在豆瓣平台上,却有大量用户涌入到这两部电视剧的条目下进行打分和评论,且评分呈现出一星、五星两极分化的奇怪现象。对此,豆瓣网在12月14日回应道:根据影视剧上映或开播前的评分和评论一律不计入总评分中的原则,豆瓣当天就清理了不正常的评分和评论,共计8924条,并表示,截止目前两部电视剧“评分状态正常。”

  现如今,在观看影视剧以前,到网上看评论,查评分早已成为不少人的习惯。一方面,用户能够通过别人的评论和评分,快速地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剧目,避开那些粗制滥造的“雷剧”,而另一方面,一些曾经虽名不见经传却制作优秀的作品,也通过这种方式大放异彩,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然而,这种原本用意良善的评分机制,在实践中却逐渐走样。为了获得足够高的评分,一些影视剧的相关利益方并没有花心思在内容制作上,而是通过组织“水军”进行“控评”操作,试图改变影视剧的评分,影响观众,以致于造就出了所谓的“控评”产业链,不仅让观众的知情权受到了损害,破坏打分平台的客观性与公信力,更形成了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挫伤了创作者和从业人员的积极性,甚至涉嫌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针对这样的乱象,负有审核责任的平台自然难辞其咎。但是,当平台们一而再,再而三升级自己的技术手段,却始终无法禁绝“控评”这样的行为时,我们就不得不思考,“控评”泛滥,除了利益驱动之外,背后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般来说,影视剧“控评”的动机,就是为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通过好口碑获得更多的回报和收益。因此,相关利益方往往无法接受差评的存在,甚至认为只要不是五星好评就是差评。久而久之,评分机制出现了异化,充斥着大量无效的信息,甚至成为了一种讨价还价的利益博弈手段。几年前,有一部电影在豆瓣上评分仅为2.1分,被评为“史上最烂片”。该片的导演就认为豆瓣网出现评分异常,于是起诉要求豆瓣网公开道歉、消除影响,但他的诉求并未得到法院的支持,予以驳回。

  因此,笔者认为,要彻底杜绝“控评”的乱象,督促平台负起责任并设置科学的评分机制只能“止沸”,更重要的是要“釜底抽薪”。这就要求影视剧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要能够正视对自己作品的负面评价。须知文化产品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一个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差评虽然看上去有些刺眼,但正视它们,接受它们,才可能真正改变社会对于文化产品的评价标准。如果一味追求“五星好评”,纵然可以得到一时的高分评价,但却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让原本客观公正的评分失去了参考的价值。因此,与其将精力花在“控评”上,倒不如踏踏实实沉下心来创作优质的内容产品,将其呈现在观众面前,才能让文化产业进入良性循环。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