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视大学生对表情包文化的催化作用

http://www.scol.com.cn(2021-12-13 9:47:4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严奇
作者:严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4351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41%受访大学生经常使用表情包,10.25%有时使用,1.79%很少使用,仅有0.55%受访者完全不使用表情包。近六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脱离表情包:“没有表情包的聊天失去了灵魂。”

  面对受访大学生如此坦诚地发言,势必有人会说:“当代大学生语言能力匮乏”“当代大学生脱离表情包就不会说话了”“网络语言害人不浅”等等。众所周知,语言表达需要语境。不同的表达环境,自然需要不同的语言载体。写在书上的有“书面语”,讲在嘴上的有“口头语”,而表情包则是网络语言的一类表达形式而已。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可因为运用的人不同,面对的人不同,总有一些情感难以传递。所以,《庄子·天道》有云:“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倘若,网络社交仅仅能通过文字交流,缺乏肢体语言、人脸表情,总会产生语言上的偏差,衍生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表情的出现,正是补全了网络社交在表达层面上的不足。

  如果我们问当代大学生“脱了鞋能走路吗?”或“没手机能生活吗?”想必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回答“不能”,表情包亦是如此。表情包过量表达信息,已成为畅玩网络社交的基础工具,给予大学生丰富的网络社交体验。“不能脱离表情包”并非真的“不能”,而是缺乏了实用的“润滑剂”,网络社交就不再那么“好玩”“好笑”了。

  如何接纳“表情包”这类符号化的语言,能体现出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融合的程度。我们不仅仅要善用从线下采集“表情包”,拓展于线上;也要善于从线上采集“表情包”,使用于线下。面对不同人群网络交流障碍,或许我们还可以制作“表情包词典”,让不善于网络社交的中老年人“一键表达心情”。

  始终要相信,当代年轻人是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一代。Z时代的青少年自带语言切换开关,如同汉语切英语,家乡话切普通话一般,转换自如。他们会根据不同的交流对象,使用不同语言载体,力求表达效益的最大化。即便席卷网络空间,表情包也无法束缚年轻人的语言能力,只会让年轻人更乐于表达自己,摆脱社交恐惧。

  纵观古今,年轻人总是推动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群体。年轻人思想活跃,近九成大学生经常使用表情包,令表情包文化与年轻人思维深度结合,进而产生更丰富有效的网络语言。或许,在这届大学生走入社会之后,表情包将不再是“网络俚语”,而成为一种普遍的正规的网络口头语。

  面向“元宇宙”冲击现实的未来,或许十年二十年后,局限于二维平面的表情包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立体的高清的更为夸张的“肢体表情语言”。网络文化催动语言文化的发展,让无限脑洞释放无限想象,对此我们还是要积极看待。(严奇)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