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让农业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http://www.scol.com.cn(2021-9-13 8:21:0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吴海霞
作者:吴海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近日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对“十四五”农业绿色发展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和具体安排。

  农业绿色发展,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土地更有“营养”了,粪污“变废为宝”了,好风景更多“变现”了……一系列措施不断释放生态红利,实现了保生态和促增收的双赢。各地要坚持以土地“增营养”促进农民“增收入”,把农业“废弃物”变成绿色“新能源”,用农业“好生态”换取农民“好生活”,让农业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以土地“增营养”促进农民“增收入”。土壤的质量决定农业绿色发展的质量。经过多年耕种,由于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大量施用农药化肥、污染排放持续增加等原因,一些地方土壤出现“营养不良”,这不仅是对土地的伤害,也是对农产品绿色品质的伤害。对此,各地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现了“增产又减污”。黑龙江推进休耕轮作,不仅让黑土地“歇口气”,还能“增营养”,提高土壤肥力;河北省邯郸市使用“活水”灌溉,微量元素多了,土壤结构改良了;吉林省梨树县应用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化肥少用10%-20%,增产10%;海南三亚,曾经困扰农村的白色污染成了可以还田的腐殖质……各地通过对土地的呵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此基础上,各地要改变“重用地、轻养地”的利用方式,把减量化增长模式深深植入农业生产中,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和可持续发展,以土地“增营养”促进农民“增收入”。

  把农业“废弃物”变成绿色“新能源”。农业绿色发展要用好“辩证法”,比如令人反感的粪污,如果能做到资源化利用,就会变废为宝,实现一举多赢。在江苏常熟,田娘农场每年消化畜禽粪便、秸秆等废弃物数十万吨,产出有机肥培育优质大米数百万斤,粪肥化作稻麦香,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颁发的“中国绿色责任奖”;在湖北,一个个沼气工程“吃”掉农业废弃物,“吐”出绿色生态新能源;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一根不起眼的稻草和鸡粪等合制成的食用菌培养基质,可以长出双孢蘑菇,不仅肥壮味美,而且成本更低,让稻草、鸡粪“身价倍增”;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实现了秸秆、尾菜、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饲料化、菌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实践证明,发展循环农业,不仅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更有效缓解了资源与发展的矛盾。各地要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高效生态农业,把农业“废弃物”变成绿色“新能源”。

  用农业“好生态”换取农民“好生活”。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来说,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重要资源,就是宝贵的生产要素。近年来,各地依托资源禀赋选准产业,深挖绿色产业潜力,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打“绿色牌”,实现山上有林、林下有草、草里养鸡,一林生多“金”;山西省石楼县褚家峪村发展沙棘、皂角等特色经济林,一户每年收入过万元;重庆市城口县前进村养殖的土鸡吃虫子、喝泉水、吸负氧离子,售价比普通肉鸡高3倍;云南元阳县自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让千年哈尼梯田成为致富田;河北省大名县发展“农光互补”项目,以光伏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双赢之路……实践充分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推动生态资源变资产,探索开发生态富民产品的新路子,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带路,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等产业,让山上长出“金叶子”,让田里结出“金果子”。(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