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 亟待更大力度政策创新

http://www.scol.com.cn(2021-8-23 7:39:40)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郭晓鸣
作者:郭晓鸣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面对新形势下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农产品需求结构急剧变化,我国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不适性日益凸显,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户兼业化、农业副业化、非粮化等日益严重的冲击,急需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克服小规模农业的局限性。

  家庭农场具有有利于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

  ●家庭农场为稳固农业基础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与当地农村社区表现出较强的地缘关系,能有效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有明显的规模理性,有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对更强的自主性

  调查表明,与农业企业相比,家庭农场在生产经营上除了具有家庭经营、商品化生产、市场化发展、企业化管理等规模经营的一般特性以外,还具有有利于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更加鲜明的下述重要特征:

  家庭农场的生产选择为稳固农业基础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现实表明,龙头企业流转土地进行的经营基本与粮食无关,表现出明显的非农化、非粮化倾向。然而,家庭农场却基本以种养业为主,并且在粮油、生猪等传统农业领域保有相当高比例。绝大部分家庭农场不仅从事的是与种养业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且与本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密切关联,事实上构成了巩固农业基础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家庭农场主普遍综合素质较高并与当地农村社区表现出较强的地缘关系。大量调查显示,家庭农场主有较高综合素质,普遍具有年纪较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特征。此外,与嵌入式的外来业主不同,绝大部分家庭农场主来源于本地村民,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等十分熟悉,即便是外来家庭农场主,也往往是回归家乡故里或者投亲靠友,同样与当地农村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

  家庭农场有效促进了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现实中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突破以农民为主的封闭式发展方式,相当部分家庭农场主具有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经历,这表明家庭农场的出现,打破了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表现出不断增强的开放性特征。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进入农村投资农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新的人力资源来源,这不仅意味着“谁来种地”的严峻困扰有可能因此得到事实上的缓解,而且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全面对流的新的格局有望逐步形成,从而构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持续性动力源。

  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理性。对大部分家庭农场来说,土地成本控制比土地规模和集中连片更为重要,为了节约成本、保证稳定收益,家庭农场可以放弃土地整体上的集中连片,选择部分较边远、土地等级较次的耕地或荒地。同时,大多数家庭农场并不需要长期雇工,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以大幅压缩用工成本的方式保证农业生产经营收益。现实表明,与龙头企业往往因多种原因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规模偏好现象明显不同,家庭农场基于自身基础一般不会人为地追求土地集中连片和过度规模化发展,而是尽可能地将农业经营规模控制在家庭经营能力范围之内,对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配置更具经济理性和市场化。

  家庭农场拥有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对更强的自主性。家庭农场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农机应用、设施农业建设及品牌建设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按照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及意愿对自己所从事的农业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并通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逐步承担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部分投资,具有一定的自立能力,总体上行政干预较少,政府依赖度不高。大部分家庭农场具有自己修建田间道路和灌溉设施的投资行为。

  现阶段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深层问题及原因探析

  ●家庭农场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面临着过高的土地流转费用、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获取基本金融服务的能力受限、农业保险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缺失、缺乏系统化政策支持等发展问题

  当前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良好、覆盖面不断扩大,带动性持续增强。但值得关注的是,家庭农场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发展过程仍然面临一系列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和障碍:

  过高的土地流转费用给家庭农场经营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伴随着工商资本下乡和政府规模偏好以及农户土地财产性意识的苏醒,近年来土地租金不断上涨,土地租金成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主要成本。从对部分种植业家庭农场的调查来看,土地租金占经营总成本的比重高达50%以上,如果加上土地流转后的平整费用等,其用地成本将进一步上升,家庭农场因此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土地租金压力。

  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家庭农场的有效发展。虽然家庭农场在生产性基础建设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但限于自身条件,其基本不具备完全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道路、灌溉、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而且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家庭农场自身力量是力所不及的,必须得到政府的有效支持。随着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还普遍面临着晾晒场地、农机存放用地、仓库用地等设施农用地的用地难题。

  家庭农场获取基本金融服务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在资金需求方面,由于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家庭农场普遍表现出对金融借贷的强烈需求,但是家庭农场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提高,贷款困难仍然是大多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基本难题。其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以担保贷款为主,并需要以城镇住房、商铺等不动产及存单质押,条件严格,门槛过高,而家庭农场普遍拥有的农村房屋、土地经营权、农用设施等资产抵押融资仍严重受限,大部分家庭农场因缺乏抵押物或找不到担保人等被排挤在获取正规金融服务的大门之外。同时,现有的小额信贷等短期性金融服务能够提供的贷款额度太小,总体上难以满足家庭农场基本融资需求。

  农业保险政策不能有效满足家庭农场的现实需求。由于单一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扶持力度和扶持范围有限,与家庭农场农业经营规模及生产多元化现实不相适应,使得农业保险并不能真正发挥保险的功效。目前部分家庭农场获得的农业保险主要集中在粮油、生猪等领域,家庭农场更大规模经营的蔬菜、水果、牛羊等农畜产品却不能覆盖。此外,保成本而非保收益的方式导致赔付比例偏低,不能满足家庭农场的现实需求。

  社会化服务体系缺失使得家庭农场发展扩张能力有限。现阶段,家庭农场虽然达到一定土地经营规模,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缺失使得家庭农场发展扩张能力仍然有限。绝大部分家庭农场仍以孤立的自我经营为主,并没有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联营。一些地方虽然建立了家庭农场联盟,但大都因缺乏有效的利益联接而作用有限。家庭农场之间普遍存在的离散状态,使其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质量认证和品牌塑造时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参与能力较低。同时,相对于生产环节而言,对产前、产后的农资供应服务、生产性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的发展政策支持明显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全和能力缺失成为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最大约束之一。

  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缺乏系统化和制度化政策支持。由于家庭农场发展的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成为当前支撑家庭农场发展不断提速的重要因素。但是这方面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政策碎片化,多个部门分散参与针对家庭农场的资金支持、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市场营销等,缺乏整合机制,效率较为低下。二是政策短期化,偏重于当前阶段的生产性扶持,政策的结构性缺失显著,事关家庭农场长期稳定性发展的风险防控、社会保障等更关键的制度化政策体系构建亟待突破。

  加快政策突破促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

  ●从土地流转体系优化、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抵押方式多样化、农业保险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制度化政策体系等方面着手促进家庭农场更好发展

  当前家庭农场的发展正处于十分重要的关键期,一方面家庭农场是新型经营体系中重要的主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强烈,是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的同时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最优选择。另一方面其面临的制约仍然明显,亟待更大力度的政策创新。从总体上看,下述六方面的政策突破至关重要:

  以土地流转体系优化为重点稳定家庭农场土地经营。关键是三个方面的政策突破:一是进一步推动承包地确权成果的充分应用,实现承包地登记颁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能力建设,有效促进承包土地依法有序向家庭农场规范流转。二是加强土地流转价格指导,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合理增长机制,出台不同区域流转土地的租金指导价格。三是扩大农用地转用农业设施用地弹性空间,明确家庭农场转用农用地进行设施建设的条件、范围和程序,在严格管控基础上有效满足家庭农场所需的设施用地需求。

  以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改善家庭农场生产条件。重点实施双向政策调整:一是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依靠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项农业建设项目的推动,加大对田间道路、灌溉沟渠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家庭农场经营提供良好的生产基础。二是加大对家庭农场建设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政策扶持力度,将家庭农场直接纳入财政支持小微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承接主体范围,同时对其所建的沟渠、圈舍等生产基础设施探索“边建边补”的补贴方式。

  以抵押方式多样化为突破口破解家庭农场融资瓶颈。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强化配套支持政策,保障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功能的有效实现。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存栏牲畜、家禽、苗木等农作物土地预期收益权抵押办法,拓宽家庭农场融资渠道。三是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的信贷支持,支持家庭农场以应收账款、仓单、注册商标专用权等办理权利质押贷款。四是加快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授信额度。

  以农业保险多元化为指向提高家庭农场风险抵御能力。尽快探索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基础的多渠道、多主体的家庭农场专项农业保险制度。一是根据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特性,开发新型农业险种,优化政策性保险品种结构,逐步实现稻麦油等大宗农产品保险全覆盖,同时扩大特色农业保险覆盖面,使更多家庭农场能够享受到农业保险的保障。二是提供多种档次的风险保障,对不同档次实行差别化的补贴标准,由家庭农场根据缴费和补贴标准以及自身风险防范需要自由选择参保档次。三是调整农业风险保障水平,逐步实现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提高家庭农场农业保险的损失补偿水平。

  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强化家庭农场服务支撑。一方面应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有效弥补这方面的薄弱环节,为家庭农场提供良种、农机、植保,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一体化服务。另一方面要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大力开展农技推广、抗旱排涝、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等各项公益性生产服务,更有效地满足家庭农场对社会化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还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具有多元利益联接机制的家庭农场联盟,以及家庭农场与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共同组建的产业联合体,以家庭农场的“集体行动”方式降低经营成本,构建家庭农场有效连接市场的重要组织载体。

  探索建立家庭农场的制度化政策体系。一方面,构建政策整合平台,加强政策协同推进。通过整合现有各部门政策资源设立家庭农场专项基金,探索在完成部门专项政策目标的同时整体促进家庭农场高质高效发展的实现路径。另一方面,创新性探索家庭农场制度化政策体系,重点破解家庭农场主缺乏职业安全保障的关键性障碍,构建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机制。当前我省正在封闭进行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改革试点意义极其重大,是这一领域革命性的改革探索,已经取得极为重要的初步进展。但总体上覆盖面较小,一些关键性难点仍未突破,政策创新的系统性支撑条件尚待完备,需要及时进行改革实践,总结完善后在更大范围推广,以此实现家庭农场支持政策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创新。(作者郭晓鸣 王蔷 林冬升 单位:省社科院 长安大学)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