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中的家庭责任不容忽视

http://www.scol.com.cn(2021-8-9 17:19:2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王坤
作者:王坤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在教育焦虑的现实浪潮中,不少孩子被迫加入教育“军备竞赛”,被升学重任和心理困扰“压弯了腰”,少数孩子甚至出现极端情况。《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37.23%的受访青少年表示压力程度在中等以上,22.85%的青少年称有过抑郁的情绪感受。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家长、学校多关注课程成绩,在孩子生命教育这堂课上长期缺席。(8月6日 半月谈网)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高质量完成每一项生命活动,从而实现最大生命价值。表现在学习生活中,也就是能与家人、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共处,享受平安健康的幸福与快乐。从调查数据看,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也再次说明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生命教育又不能“单线作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多向发力才能完成,其中,生命教育所应承担的家庭责任更不容忽视。

  生命教育是个大概念,并非只针对某方面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引导,而是贯穿于孩子成长各个环节,重点又是对“身”与“心”的共同关注。对此,家长的理解一定要到位。日常生活中,就有家长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一知半解,片面地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如何感知身体疾病、如何防止意外伤害、如何学会识别风险。实际上,这只是最平常、最简单的安全教育内容,仅仅属于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生命教育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既是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他们在想什么、将要干什么、有哪些思想变化、有哪些不良倾向,我们必须随时了解、全面掌握,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高质量的生命教育打下基础。

  可以说,在生命教育中,对“生”与“死”的感悟,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家长首先应正确对待。很多时候,关于“生”的话题,家长大都能侃侃而谈,而对于“死”的讨论,家长则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即便孩子主动提问,家长也是支支吾吾、三缄其口。在一些家长看来,与孩子谈论死亡话题,似乎有点沉重,也很不吉利。正是因为家长们有了这样的想法,导致生命教育的部分缺失,至今尚且落下遗憾,成为亟待补上的“新课”。为此,家长的“僵化思维”要改变,人的生与死,本就属于自然现象,没有必要心存忌讳,应当给孩子们讲清楚,让孩子在进一步理解“生”与“死”的意义之上,对生命多一分敬畏、多一分珍惜。

  当然,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还是多一些陪伴、多一点耐心。当我们看到,有些孩子变得孤独、产生抑郁、情绪失控、行为偏激,甚至还有轻视生命的念头,着实让人揪心。归结原因,还是缺少家庭的温暖,特别是来自父母的关爱。所以,生命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不是苍白的说教,最少不了亲情的陪伴、交流与安慰。父母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在爱的滋润下,成长就是幸福快乐的,生命就是积极向上的。同时,我们还要提醒家长,对生命教育应保持足够耐心。孩子身心都很脆弱,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受到伤害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对孩子的生命教育,不能仅靠“三分钟热度”,而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伴随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综上,关注孩子的生命健康,上好生命教育课,作为家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每一位家长随时要掌握孩子的身心状况,通过科学、规范地教育引导,让孩子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生命的美丽,活出人生的精彩。(王坤)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