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的幸福味道

http://www.scol.com.cn(2021-7-19 10:21:06)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邓也 刘志杰
作者:邓也 刘志杰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编者按

  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欢歌和笑脸——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国家发展巨变的雄伟史诗,也是百姓满心欢喜的生活场景。小康生活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站在新生活的起点我们又该怎样接续奋斗?请跟随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走进百姓火热的生活,来到学校、养老院、农家乐、工厂等现场,多角度品评全面小康的幸福味道。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观察点: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范家村范家小学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邓也 文/图

  7月8日,虽然已进入暑假,但范家小学依然热闹。上午阳光强而不烈,学校操场上,有孩子在打篮球、练习骑自行车;教室里,孩子三三两两在做着小游戏,见到生人,也不怯场,叽叽喳喳地介绍,学校有篮球场和乒乓球场,还有喜欢的老师和同伴,学校是村子里最好和最好玩的地方。

  范家小学位于秦巴山区的广元市利州区,目前有14名教师,67名小学生和幼儿。这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名声在外,它“不唯分数”,没有“鸡娃”,通过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将远离城市、深处大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赋予乡村小学新的内涵。财经观察家何帆将这所学校的教育创新视作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积极“变量”之一,吸引了很多同行前来学习研究。

  三年级一班的刘俊楠今年10岁,长大想当篮球运动员。他见笔者“人高马大”,便相邀一起打篮球。几个回合下来,笔者气喘吁吁,孩子们咯咯直笑。和刘俊楠一样,学校里每一个孩子都展现出纯真、轻松和自信的笑容。最让范家小学师生骄傲的是,全校没有一个“小眼镜”。我们找到了这一切的答案:贴在教室的课表里,除规定的必修课外,还有许多特色课程,让学生走出校门,调研村子历史、搜集民谣、到田野山间采风、种菜,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和参加户外活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理想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教育是关键。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既关乎公平发展,更关乎国家未来。在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看来,乡村小学与城市小学不同,小规模学校与大规模学校也不同,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盲目跟风。在乡村,学生可以接触大自然,学习和生产生活充分结合,寓教于乐;班级人数少,老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教学。位置偏远与学生人数少、规模较小曾困扰乡村师生多年,如今随着教育理念和考核指挥棒的转变,亲近自然与小班教学却成为令人羡慕的教育方式。在此意义上,范家小学虽是个案,却为农村教育劣势转化为优势展示了可能性方向。

  这种可能性,来自于全面奔康多年来不断增加的教育投入。塑胶跑道、信息化教学楼、人均上百本课外读物、“两荤一素一汤+牛奶鸡蛋水果”……范家小学的学生学习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肉眼可见。正如张平原总结,是教育经费的大幅提升,让像他这样的农村教育工作者可以专心办学,不再为钱奔波发愁。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随着办学经费的增加,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切实推动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切实惠及了范家小学。让城乡孩子一样地拥有现代教育条件,享受现代教育的乐趣,获得现代教育的成效,才能既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又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中国的根基在农村,农村的希望在教育。将农村教育的劣势转变为优势,让每一个孩子更自信地面对生活,更有力地创造未来,我们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走向更美好明天的步伐才更稳健有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观察点:乐山市夹江县夹江经济开发区、龙腾湖公园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刘志杰

  “地点龙腾湖公园,有人一起约晨跑吗?”去乐山夹江采访前一天,当地贴吧里的这句话引起了笔者注意。7月8日,当笔者来到夹江县青衣江畔的龙腾湖公园时,只见花草繁密,树木油绿,不时有白鹭飞过,儿童奔跑玩耍,一片生机盎然,确实是个锻炼的好地方。

  “你没见过以前的夹江,早上擦干净桌子紧闭门窗再出门,下午回家桌上一抹一手灰。”在当地生活了几十年的薛先生介绍,夹江有“中国西部瓷都”之称,传统陶瓷产业高能耗高污染,过去大气污染很严重,大家就叫夹江“烟城”。甚至有人在夹江上班,却选择在乐山、峨眉山居住。尽管认同陶瓷产业带来的收入,但有产业没好的生活环境,群众也不满意。

  如今,夹江的环境和几年前相比已有很大变化,其中,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功不可没。走进夹江经济开发区,随便选一个陶瓷厂,你都会有最直观的感受。在夹江县盛世东方陶瓷厂,笔者看到,几台传统的压制岩板生产机器装置了专门防尘板;而进口的“滚压式”机器,粉尘少了很多,声音也小很多。总经理陆文杰介绍,新机器是从意大利进口的顶级设备。2016年起,夹江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整治陶瓷产业,所有陶瓷企业都“煤改气”,使用清洁能源,陶瓷企业“退城入园”统一管理。盛世东方和当地其他陶瓷企业一样,从一部机器、一道工序开始创新升级,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优化”。如此以绿色为导向的升级整改,一方面倒逼企业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另一方面也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实力不够的小厂被兼并或停产歇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陶瓷厂数量和产能锐减近半后,夹江的天空逐渐恢复了蓝色。薛先生笑言,现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晒蓝天白云、晒青山绿水、晒好环境的多了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比喻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夹江在对“分子”做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对“分母”做加法扩大环境容量,龙腾湖公园就是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的改造提升。环境改善后,前来夹江的游客增长率也在2019年首次超过20%。

  而在当地陶瓷业的发展中,“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价值也显现出来。当地企业家介绍,“煤改气”后,烧出的瓷砖品质更稳定了。更重要的是尝到了早治理早主动的甜头。著名“瓷都”广东佛山,去年才开始下决心全部使用天然气,夹江反而抢先一步腾出手,向科技瓷砖、地暖瓷砖、艺术瓷砖升级,生产的3毫米厚岩板能够用于各种家具电器,利润率和附加值较传统陶瓷大幅提升,又得到“中国西部岩板生产基地”新名片,在前沿市场占了先机。

  然而,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夹江瓷砖产业无疑将面临更大的压力,绿色发展任重道远,还需久久为功。但经历过污染防治攻坚战,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等号”如何实现,夹江深刻体会到“舍”与“得”的辩证关系。陶瓷产业,舍了小作坊,得到规模生产;舍了落后产能,得到先进工艺;舍了一时效益,得到竞争先机。县域发展,舍了部分陶瓷经济,得到旅游三产,舍了乌烟瘴气,得到蓝天白云……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这个意义上看,舍去的一切,换来的是民心。

  让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必由之路。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观察点: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邓也 文/图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7月9日,笔者跨进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大门,就被大楼里的歌声吸引。中心一楼的娱乐活动室,8位老人正满怀深情地合唱,这是他们每天自发的活动之一。书法室内,89岁的刘成莲与两名老人正在练毛笔字,聚精会神中,一笔一画颇具功力。

  宽敞洁净的食堂,设施齐全的医院,阅览、放映、电脑、书画等活动室一应俱全,体验这里的椅子,很重,老人坐上去不易摔着。整个中心给人感觉“小而全、精而美”,温馨环境里,老人状态从容。

  刘成莲告诉笔者,“女儿也已经62岁了,在她家住着,四世同堂不方便。这里伙食好、活动多,每天都搞不赢,但是心情舒畅。”副院长张莉告诉笔者,“搞不赢”是因为可选择的活动太多。福利中心现有263位老人,既有刘成莲这样的城市退休干部,也有政府兜底保障对象,他们平均年龄82.3岁,最高寿的已年满百岁。为老人服务的有100多名职工,其中80多名是医生、护士、康复师、社工等专业技术人员,还有社会各界的志愿者。这些服务力量是老人们既“搞不赢”又心情舒畅的支撑。

  老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关系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关系他们子女的工作生活,是涉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大事。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提速,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老年人消费需求变化,养老服务需要更加多元化、专业化、针对性的市场开发。这对养老事业提出了更具时代性的挑战。

  四川是人口大省,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显示,全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6.93%。南充常住人口在我省仅次于成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高达20.69%,养老压力巨大。集中养老是高龄养老的有效方式,为缓解“一床难求”矛盾,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在高坪区新建了老年养护楼,目前已投入使用。中心开创“养、护、医、康、社”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社工相结合的一体化、专业化养老服务,让每一位入住的老人都能安度晚年。笔者遇到79岁的老人杨友贵,她是中心的行风监督员,虽然没住在这,却长期义务来陪伴其他老人。她认为,服务好老年人关键在用心。

  养老服务在不断朝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过程中,面临新的养老架构设计问题,如自理能力评估体系、养老服务清单、养老保险制度等,都需要有标准和机制,在智能化养老方面需要破题。张莉介绍,2016年11月中心通过全国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验收后,一直向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提交经验和数据,希望能为全国养老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让老人圆满地画上人生句号,事关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也是应对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课题。既破解当下难题,更应形成长效机制,才能让我们以更好的姿态迎接老龄社会的到来。

  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大门

  观察点:泸定县冷碛镇杵坭村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刘志杰 文/图

  李健琼家的羊儿槽农庄就在泸定县冷碛镇杵坭村的大渡河边。7月9日早上笔者从成都出发,3个多小时后就站在了她家新开业的民宿楼顶上。大渡河奔流向南,河边省道217通往海螺沟、牛背山,民宿后面山上,是正在修建的泸定到石棉的高速公路,偶尔能听到山里爆破的声响。

  农庄和民宿是分开的,相距几十米远。星期五来农庄吃饭的人不多,不过有成都公司包下了周六整栋民宿14个房间。夏天的泸定气候凉爽,旅游旺季房价平均在300元左右,加上在农庄吃饭,收入不少。民宿共三楼,李健琼带着我们参观,房间宽敞透气,装修简洁大气,“留了电梯井和屋顶花园,等有钱了再装。”

  她家的民宿总投资200多万元,她向银行贷了100万元,今年5月才营业,接下来在3年内就要还清本息。李健琼说,压力还是有些大,但信心更大。杵坭村是中国红樱桃之乡,2011年5月,当地举办首届红樱桃节,40多岁的李健琼战战兢兢地摆出两张桌子开始营业,从此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修餐厅、扩厨房,规模越来越大,建成了今天的农庄,两层阁楼足够容纳十几桌客人。当她说现在每年纯收入20万元左右时,旁边有人笑:“你这是打了大埋伏啊。”

  要致富,先修路。李健琼的信心是随着交通变化一天天增长起来的。尽管雅康高速离杵坭村还有距离,但前几年建设过程中,从雅安到天全、到泸定、再到康定全线贯通,高速公路每通一段,李健琼都会明显感到客人在增加,成都的、重庆的,全国各地的都有。并且,过去只打个尖、吃个饭的客人,开始想在这里住上一段。“我们这里气候好、空气好,每年水果不断,樱桃、枇杷、杏子,这个季节吃桃子,接下来是核桃、仙人果,是康养的好地方。”李健琼一口气说下来。

  从务农到农家乐再到民宿,李健琼家里的变化,印证着一句话:每修通一段路,就是给群众打开一扇窗。杵坭村党支部书记许中平告诉我们,全村272户888位村民,去年人均年收入已经上万元。

  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地区因交通而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在出行方面的便捷化程度有了巨大提升。这一成就不是孤立出现的,其背后有投资加大的促进,有科技进步的支撑,还体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假期结构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休闲理念的变化,反映出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这正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如今,杵坭村名气大了,村里农家乐数量也从2011年的5家发展到现在的26家,红樱桃、板板桥、三舍等都成了网红。沿着漂亮的村道我们看到,板板桥正在扩建,三舍民宿老板黎国朋建起私人地质博物馆——二郎山地质文化博物馆,让杵坭村旅游休闲上了档次。李健琼的儿子雷电宇也从成都辞职回家,接手了家里的民宿业务。聊天中我们发现,他们都清楚杵坭所在的地理位置,一旦泸石高速修通,从泸定到石棉这两个红军长征路上著名的地方,时长将从现在两个半小时缩短到一个小时,红色旅游加上大渡河谷的美景,他们相信,杵坭村的明天更美好。

  桥架东西,路通南北。国道省道乡道村道连成网络,交通的发展,为杵坭村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连接了财富,也连接了梦想。路带来的,不仅是收入,更是对未来的希望。

  以古人之规矩 开自己之生面

  观察点:成都市武侯区汉服爱好者聚集地华服里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邓也 刘志杰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7月15日,四川著名的汉服体验中心——华服里,身着唐宋齐腰大袖衫、脚踩登云履的“云深”姑娘,正在向来往行人做着优雅的汉服展示。

  云深本名陶柳芸,是一名27岁的阆中姑娘,“入圈”7年、“入行”3年,担任四川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文化专委会秘书长。协会旨在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有500名成员。在陶柳芸看来,汉服是深厚历史文化的表征,是中华民族不断继往开来的见证。

  全面小康,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上有最直观的体现。都说民以食为天,“衣”为何却在“食”的前面呢?因为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衣服可以掩体遮丑、体现精神、彰显美好的一面。实际生活中,衣服与人们形影不离,更为“贴身”。从汉服到西服、从旗袍到礼裙、从马褂到T恤,服饰的变化往往最能体现时代的变迁。

  在一些经济学家眼中,时尚服饰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既体现经济数字,也表达精神诉求。曾几何时,我国全民撞衫“黑灰蓝”,普遍“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破老三”。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时尚化和品牌化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衣着追求。随着汉服兴起,衣服又被赋予更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从保暖到质量,从品牌到个性,从传统到新潮,读懂“衣服”才能读懂时代。

  环视今日华服里,汉服爱好者云集。其实放眼整个成都,汉服爱好者也是随处可见。杜甫草堂、武侯祠、浣花溪、青羊宫等传统韵味浓郁的景点,自然成为汉服爱好者的聚集地;春熙路、太古里、环球中心、新会展中心等充满潮流气息的时尚地,也不乏华服飘飘的古装人……陶柳芸告诉我们,目前成都汉服的商家数量、消费者数量和产业总产值,都居全国第一,甚至汉服日常化程度也名列前茅。尽管地处西部内陆,但是成都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造就了独特的天府之国人文魅力,成为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聚集和向往之地。

  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文化与产业的融合,造就成都成为“汉服第一城”,也提供了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弘扬一箭双雕的成功样板。这样的成功,往大了说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往小了说惠及陶柳芸、张厚文这样的汉服从业者、爱好者。

  张厚文的艺名为“阿喜”,她正身着一身古代侍女的衣服展示着茶艺。谈到自己的未来,张厚文表示将继续从事把汉服文化发扬光大的事业。谈到汉服的发展,陶柳芸建议要加强政企结合完善产业链,多做活动打造消费场景,还要积极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如茶、乐器等。无论如何,“云深”“阿喜”以及和她们一样的“同袍”们,都已与汉服文化产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全面小康,看衣食住行也看“诗词歌赋”。体味时尚背后的精神内涵,把握经济发展的文化脉动,我们或许才能更好地捕捉到承前启后、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崭新力量。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