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48小时时限”,让工伤认定回归本意

http://www.scol.com.cn(2021-6-23 10:21:54)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黄齐超
作者:黄齐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今年5月,多起职工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经抢救超过48小时后死亡被认定为工伤的案例引起社会热议。而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只有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专家建议,《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条款应该予以修改,未来可以忽略“48小时时限”,从突发疾病“是不是因工作原因造成的”这一角度进行完善。(6月22日 《法治日报》)

  什么是工伤?顾名思义,就是指因为工作原因造成的伤害。《工伤保险条例》中有“48小时时限”条款,也就是说,劳动者虽然在劳动时间、劳动岗位上发生伤亡,但若治疗超过了48小时,则不认定支持工伤。

  “48小时时限”的苛责条件,造成了工伤认定的不公,且能产生“用人单位拖延时间,延时48小时候否认工伤;亲属在48小时内消极治疗,为认定工伤争取条件”的矛盾,冲击伦理道德,是对工伤的二次伤害。所以,“48小时时限”备受公众的诟病。

  今年5月以来,多起职工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但工伤认定时都打破了“48小时时限”的惯例,被认定工伤,这当然是好事,是积极的行为。可是,我们也应看到,一些司法机关仍然恪守“48小时时限”,还会被惯性使用。所以,与其依靠司法机关的“良心发现”,倒不如对《工伤保险条例》进行修改、完善,打破仅以“48小时时限”为标准的窠臼。

  诸多的现实案例证明,不合理的“48小时时限”造成了伦理悲剧。大家几乎一致认为,工伤认定不应以时间维度为唯一衡量标准,而应当还原伤害发生的根源性。即如果真的是因工作原因造成的伤害,即便在治疗时间超过了48小时,也应对认定为工伤。所以,致病因素才是衡量工伤的准确标尺,而治疗时间不应为否定工伤甩锅。

  “48小时时限”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工伤扩大化。比如,有些伤亡虽然是在工作时间发生,但与工作并无直接关系,而是由劳动者自身疾病造成的。这样的情况认定工伤,会造成工伤认证扩大化,给用人单位带来用工成本。不过,有些时候,“48小时时限”被有意误读,真正是工作导致的伤害,也受到了“48小时限制”挤压,让劳动者的权益被损伤。

  工伤认定“48小时时限”问题亟需解决。工伤认定应该兼顾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益,最重要的是,工伤认定必须回归“工”的本源。从这个角度看,工伤认定让其回归“工”的本意,要从突破“48小时时限”入手。因此,“48小时时限”条款应该成为下一次修订《工伤保险条例》的一项内容。(黄齐超)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