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革命的“金钥匙”——重温《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http://www.scol.com.cn(2021-5-24 10:09:24)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魏志奇
作者:魏志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下简称《分析》)是《毛泽东选集》的开篇之作,这篇重要文献被称为了解中国社会的“解剖图”,理解中国革命的“金钥匙”,毛泽东在此文中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性文献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十分重视这篇文章,“作了多次精心的修改和补充”。《分析》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起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的两种倾向而写

  1925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的反帝反封建大革命风起云涌,中国社会各阶级几乎都参与这场大革命。在革命逐步推向高潮之际,统一战线内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右派反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的阶级斗争。中共党内一些人对局势把握不准,认识混乱,也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毛泽东选集》在介绍收录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时指出:“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当时党内的第一种错误倾向,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认为工人阶级不能成为领导阶级,忽视和否认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陈独秀为代表。第二种错误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重视工人运动,对国共合作持反对态度,不愿意团结国民党内的革命力量。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感觉到了自己力量的不足,但不知道如何赢得广大的同盟军,同时也没有真正弄清革命的敌人是谁。无产阶级革命,如果既没有找到和确立领导力量,又没有找到可靠的支持力量,则革命成功无从谈起。

  毛泽东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后,深切感受到党内这两种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并同这些错误倾向展开了斗争。1924年12月,毛泽东带着问题和思考从上海回到家乡湖南韶山,开始深入调查研究和组织发动农民的工作。在开展斗争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毛泽东更加坚定地认识到陈独秀、张国焘的错误倾向。为了让党内早一些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认识到“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同时,也认识到国民党的“革命”性,解决中国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毛泽东于1925年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写下了这篇光辉著作。

  革命的正确认识来自于调查研究

  毛泽东一直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分析》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思想深刻,它是建立在对国民革命时期我国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的一本光辉著作。1924年冬到1925年秋,毛泽东在韶山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社会调查。在《分析》中,毛泽东对农民阶级及半无产阶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明了农民阶级分化成为哪几部分,每部分都由哪些人具体构成,每部分人的经济状况、生活地位及思想状况等。正是建立在这些调查研究基础之上,他才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的重要论断,从而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力量来源。

  重视调查研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根本要求,是毛泽东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实践的生动体现。后来,毛泽东多次就调查研究作出论述,如,“凡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可以说,调查研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方法和保证。也正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党能够根据党情、国情、世情的变化制定和调整方针政策,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抓住首要问题为革命成功提供方法论指南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在《分析》中,毛泽东从宏观上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游民无产者等几个部分,由此区分出了革命要团结的朋友和斗争的对象。在逐一分析各个阶级对于革命的态度后,毛泽东总结认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这就深刻回答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问题,不仅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在革命实践中更好地打击、孤立最主要的敌人,团结真正的朋友,壮大革命队伍、推动革命迅速向前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证明,抓住了首要问题,也就找准了问题之根本症结。这不仅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继承与发展,更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提供了方法论指南。这种“首要问题意识”,对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坚持和回答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而首要的时代课题;新时代“办好自己的事情”,同样要有“首要问题意识”,它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着眼于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自觉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国情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早期很多领导人尝试将唯物史观运用到中国革命实际中,毛泽东就是优秀的代表之一。《分析》是毛泽东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文献。这篇文章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社会实际,分析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革命前途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该时代社会的性质及其阶级构成,构成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在《分析》中,毛泽东从整体上考察了中国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实际上深入触及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形态,揭示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及其构成的复杂性,从而逐步明确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同时,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是复杂的社会阶级结构。毛泽东充分认识到,在这样的社会中,中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分化,在帝国主义势力渗透下出现了新的买办阶级,明确了中国社会各阶级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运用正确的革命战略和策略发动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充分准备,为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多变的革命形势中认识中国社会现实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指南。

  马克思阶级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尝试和运用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基础,《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讲,“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毛泽东自述从《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三部著作中,深刻体悟了阶级斗争的思想,他指出“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并坦言“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分析》是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尝试和运用,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地位、相互关系以及对待革命的态度,解决了一些重大的革命理论和现实问题。如,对于无产阶级,毛泽东认为:工业无产阶级“失去了生产手段,剩下两手”,“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对于农民阶级,毛泽东主要分析了自耕农、半自耕农和贫农,半自耕农和贫农占农村人口的多数,所谓农民问题主要指的是他们的问题,因此得出结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小资产阶级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要出卖一部分劳动力,是“最接近的朋友”。

  总体上,这篇文献运用阶级分析法,在扑朔迷离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中明确了阶级斗争与革命目标问题。特别是毛泽东对中国的农民问题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认识,为不断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独特贡献。毛泽东用阶级分析法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方法,对我们今天适应时代和环境的新变化,客观、全面地分析和对待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使我们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更好体现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和意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