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伟大斗争

http://www.scol.com.cn(2021-3-15 10:33:58)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单孝虹
作者:单孝虹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人类对小康社会的向往源远流长,无数先哲和仁人志士都提出过关于小康社会的构想和实现方案。然而由于历史环境和阶级立场的局限,无论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小康”愿景还是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大同世界都没有成为现实。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小康梦想奠定了政治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清晰路线图,并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升级小康的内涵,与绝对贫困作斗争,从扶贫开发到精准脱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实现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制度性变革

  ●在新制度下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真正解决普遍贫困问题

  在腐朽的封建统治之下,中华千年小康梦未能实现。孔子将夏代以前黄帝、尧、舜所治理的社会视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把夏商周三代中禹、汤、文、武、周公时代称为“小康”。在他看来,大同的理想难以企及,仅存在于上古尧舜时期,而比“大同”低一些用礼仪治理国家的小康社会是可实现的。为了实现小康,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各自的反贫困方案。孔子提倡“薄赋轻敛”,强调“使民以时”。孟子倡导井田制,强调“制民恒产”。汉代董仲舒提出限制个人占有田地,制止兼并土地,“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唐代陆贽向皇帝提出限制富豪的奏疏——《均节赋税恤百姓》。明代王廷相认为,“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统治者“寡取于民而富矣”。康有为1902年写成的《大同书》描绘了“太平盛世”的理想社会。孙中山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力图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工业化实现富国强民。可惜正如毛泽东所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从孙中山起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但“孙中山没有完成这个革命,我们接过来,到1949年把它完成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制度性变革。毛泽东认为只有通过“一场伟大的斗争”,也就是进行“社会制度和人的相互关系的一场大变动”,彻底铲除旧制度,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才能摆脱贫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摆脱贫困奔小康的根本制度前提和政治基础。毛泽东坚定地认为,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的合作化道路是消除贫困的根本出路。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明确指出,通过“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为此,中央制定了消除贫困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提出通过发展重工业带动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反贫困战略,反对只追求经济发展不顾民生的做法,主张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探索采取扶贫济困的方式,国家每年向贫困地区调拨粮食、衣物等救济物品,维持贫困地区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水准,控制极端贫困,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

  ●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后,党中央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提出了“三步走”的小康发展战略。我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农民的收益显著增加。同时,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国家议事日程,1982年12月,国务院三西(河西、定西、西海固)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并于1983年设立了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改变当地贫困面貌。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4年9月29日颁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明确作出扶贫开发的决策。1986年5月,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正式开启了中国农村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帷幕,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方针。1993年,我国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决定要用七年的时间解决八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1999年6月9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下个世纪继续开展扶贫开发,要首先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扶贫成果,使已经解决温饱的人口向小康迈进,同时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项工作,必须同我们对下个世纪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考虑结合起来,同加快中西部地区建设、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结合起来。”

  到2000年底,“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2001年中央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扶贫工作做了部署,国务院颁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要继续实施开发式扶贫,把更多资金用在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用在改善民生上,尽最大努力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让农村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2009年5月,民政部等部门出台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开始了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的“两轮驱动”减贫时代。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十七大以来五年工作进行总结时指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近67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10.2%。

  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

  ●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攻克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斗争的序幕。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作扶贫调研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勿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之后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立足实际,放眼全局提出了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和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六大机制创新的扶贫理念。与此同时,国务院扶贫办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对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战略做出全面阐述,他明确提出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之精准脱贫战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战”改成了“脱贫攻坚战”,明确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情系深度贫困地区人民脱贫奔康,足迹遍及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亲自统帅脱贫攻坚决战,把打赢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作为全国实现整体脱贫、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我国陆续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向绝对贫困吹响了冲锋号。党中央根据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发生根源精准施策,着力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档升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提质增效,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同时强化组织保障,落实党委主要责任,健全分级负责机制,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驻村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选派、管理和激励机制,健全和强化脱贫攻坚考核监督问责机制。“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取得节节胜利,一个个深度贫困堡垒被攻克。从2015年到2019年,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5575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7%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2020年11月17日,四川宣布所有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11月23日,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脱贫攻坚伟大斗争取得全面胜利。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落地落实,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终被消除,中华千年的小康梦想即将变成现实,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彰显了我国制度的显著优势,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执笔:单孝虹,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