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的“母慈子孝只一天”不该是魔咒

http://www.scol.com.cn(2021-2-7 8:34:2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郭元鹏
作者:郭元鹏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春节将至,小王趁机休了年假,想回家多休息几天。然而没过几天,小王就不乐了,仿佛在家里做什么都像是错的:“葛优躺”被妈妈说懒,帮忙干活被嫌弃捣乱;妈妈的叮嘱也从亲切变成了烦人模式,夹带着七姑八姨的家长里短,还有对爸爸“啥也不干”的抱怨……“母慈子孝也就一天”成为不少人对回家过年的吐槽。

  对于小王来说,他心里的“回家过年”是惬意的:不用再挤地铁通勤两小时,而是随时想躺就躺;不用再边等电梯边狼吞虎咽地吃早饭,而是有妈妈做的色香味俱全的三餐;不用再看合租舍友的脸色,而是可以独自霸占洗手间……躺在自家床上的小王终于觉得自己快乐了。然而这样的“幸福场面”太短暂:母慈子孝也就只有一天的时间,过了“一天的蜜月期”,妈妈开始牢骚,爸爸开始抱怨。

  于是,小王将“烦人的爸妈”的细节发布在了网络上,很快“赢得”了很多跟帖:是的,我的爸妈也是这样的烦人;爸妈就是牢骚大王,我烦死了;没想到回家过年也不开心;还不如在单位值班干活快乐,这不是春节该有的模样。

  “爸妈的牢骚”成为很多年轻人对回家过年的印象。是的,回到了家中,“好久不见”的妈妈,“好久不见”的爸爸,“好久不见”的儿女,都会上演母慈子孝,父慈子爱的亲情画面,这画风真是和谐。可是,这种幸福和谐的场面也就能坚持“一天时间”,度过了“亲情蜜月期”,就开始上演“鸡飞狗跳”了。爸妈埋怨孩子,孩子埋怨爸妈。

  回家过年的“母慈子孝只一天”不该是魔咒。对于“烦人的爸妈”来说,需要对孩子多些理解和包容。母子之间,父子之间是存在“代沟”的,这个“代沟”需要正视和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父母们的生活方式”,“年轻人的社会认知”和“父母们的社会认知”,“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和“父母们的娱乐方式”不可能是一样的。很难说,哪一种方式好,哪一种方式不好,没有对错之分。就像“牛肉”和“猪肉”,“白菜”和“萝卜”一样,喜欢不喜欢不过是“口味”的问题。因此,“烦人的爸妈”要学着包容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能用“父母的标准”衡量“儿女的生活”。

  而对于儿女来说,则需要学会“听爸妈的牢骚”。“妈妈的牢骚”实际上是一种浓烈的爱。随着社会的变革,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外地就业的。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好久没见了,父母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这些话父母已经沉淀了好久,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岂能不是言无不尽的?岂能不是有话就说的?岂能不是絮絮叨叨的?这种时候的唠叨其实是父母找个理由和我们亲近,我们需要做的是耐心聆听,让父母的爱有个表达的出口。即使父母说出的话语是漫无目的的,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可是我们应该听懂里面的亲情诉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就是这个道理。有的时候“爸妈的唠叨”我们听着总是不习惯,他们的语言也是“老土”的,甚至没有一个是时尚的辞藻。不过,正是这种平凡的语言,才说出了人生的真谛。我们的父母说出的是唠叨,更是人生经验。俗话说的好:老人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面都多,老人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都多。老人经历了很多很多,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些唠叨的声音传递给我们的就是做人的道理,就是人生取胜的法宝。我们应该虚心的听听“爸妈的唠叨”。

  对于父母的唠叨,每天朝夕相对的人,和身在他乡异地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最为关键的是,我们面对“爸妈的唠叨”是什么样的心态,你理解了父母的爱,听到的就会是优美的旋律。经常有父母唠叨的人都是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关心你才会唠叨你。

  等到父母不在的时候,我们到哪里还能听到他们的唠叨?请珍惜“父母唠叨”的幸福,春节回家让我们学会聆听“爸妈的唠叨”。学会倾听,就能听出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何况,聆听“爸妈的唠叨”也是一种尽孝方式。

  回家过年的“母慈子孝只一天”不该是魔咒,打破这个魔咒靠父母也靠儿女。(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