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国际创新资源 看这13家川企的“实操经验”

http://www.scol.com.cn(2020-12-14 9:38:27)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熊筱伟
作者:熊筱伟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用过国际创新资源的川企并不算多,所以每一条经验都显得珍贵。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辗转采访到13家有相关经历的川企,请他们分享各自在实际操作中总结的经验教训,供后来者参考。

  怎么选出最适合企业的利用方式?

  建海外研发中心、开展联合研发、并购海外创新企业、寻求技术许可或转让……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方式很多,企业家如何知道哪种方式最适合?

  成都尼毕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享了它的经验。作为国际化的游戏开发商,合伙人梁大兴介绍,公司在海外建研发中心、开展联合研发、并购本地研发团队等方面都有涉及。

  他建议后来者根据公司情况来选择不同方式:联合研发适合初次“走出去”的或小型公司;海外建研发中心的,最好是对“走出去”有一定经验的成熟型公司;而并购则适合规模较大的公司,最好对海外相关业务非常熟悉,同时对海外团队管理有所了解。

  通过什么渠道找资源?

  国际创新资源浩如烟海,通过什么渠道来锁定需要的资源?

  受访川企的主流答案是“私人渠道”和“行业渠道”。前者主要是依托创始人或研发人员的海外求学经历,通过导师同学等推荐;后者主要来自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有合作的国内高校院所等推荐。

  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进透露,公司刚刚并购了英国剑桥一家做小分子药物发现的公司。之所以能第一时间知道后者出售信息,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公司很重视参与国际性的行业活动,“除了今年因为疫情耽搁,此前在美国举行的生物医药投资者大会和行业大会,我年年都去,就是去看行业趋势、政策和合作机会。”

  多位受访者谈到,如果没有上述渠道或缺乏经验,也可以考虑找相关中介。

  有哪些“低成本”的利用方式?

  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一个固有印象是“贵”,特别是自建研发中心。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元伟以在欧美建药物研发中心为例,5到10人规模,一年费用大约在500万到1000万美元之间。

  有没有相对低成本的利用方式?四川傲势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洋谈了他的经验:柔性引进。公司通过这种方式与某国际知名公司技术高管合作,不定期(约一季度一次)请他来为公司技术研发方向把关,“让我知道技术前沿方向、知道该往哪儿去!”一年费用不到20万元人民币。

  部分技术转让费用,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王鹏介绍,公司花费约50万美元购买荷兰一家公司开发的高活性陶瓷技术,用于人工骨骼高分子材料产品开发。公司估计产品推出后一年可获数千万元人民币营收。

  多位企业家也谈到合作研发。成都雅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莫洪介绍,目前分别在和美日企业开展微生物药物合作研发,“大家各自分担投入、成果共享。”但多位企业家也谈到,这种方式对企业提出了高要求——自身研发水平至少要能与国际接轨。

  如何缩短和海外研发人才的“磨合期”?

  由于文化、习惯差异等,海外创新人才管理始终是个挑战。

  如何尽快缩短“磨合期”?成都尼毕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积累了不少经验。其在法国巴黎、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地建有研发中心,管理着近100人的海外研发团队。

  “中方团队和海外团队磨合,成本会非常高,我们花了至少二三年时间,才初步见成效。”梁大兴以在巴黎的经历为例:公司在当地建立的研发团队,一开始并不认同国内游戏的部分设计和交互思路,“这是普遍性的,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认同感缺失,他们主导欲望因此会强一些。”

  如何让海外团队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很好配合国内整体思路?尼毕鲁的思路是不断去试,不断派中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去巴黎,尝试各种沟通技巧和模式,最终换了超过20人,才摸索出和巴黎团队合作的可行路径。
相关评论编辑:盛飞校对:余普审核:赖永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