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揭示人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一般规律

http://www.scol.com.cn(2020-12-7 9:49:38)  四川在线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顾钰民
作者:顾钰民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并总结出生产和其他环节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了生产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但其他环节也不是简单的只是处于被决定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对生产产生反作用。

  所以,必须从四个环节的相互作用的原理中,才能更深入地把握各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这里既有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又有其他环节的反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把握这一原理就要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抓住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又使各环节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整个经济过程,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始终按照客观规律运行。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堪称历史唯物主义经典篇目。其中,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新情况和无产阶级新要求,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总结性阐释。时至今日,这些原理对当前中国改革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写作背景:欧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其显著标志是:马克思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与此同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有了显著发展,特别是在经济的社会形态和发展形式理论上有了长足进展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写于1859年。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一年多时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的显著标志就是:马克思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与此同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有了显著发展,特别是在经济的社会形态和发展形式理论上有了长足进展。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主要阐述了四个方面问题。一是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看作独立的个人行为,割裂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的错误观点。二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做了科学的论述。三是提出了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分篇”计划,为政治经济学原理部分的理论体系设计了著名的“五篇结构计划”。四是对社会结构理论的重新构思。

  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写作有其特定背景。19世纪4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世界观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为此马克思开始制定自己的哲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1858年8月至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了其中的第一分册,并写下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马克思讲述了自己考察资产阶级制度的顺序,即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其中前三项涉及现代社会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后三项则超过民族国家的范畴,从整个世界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第二,马克思回顾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其中,马克思工作之后遇到了“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是促使他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可见,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除此之外,“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政治原因。他认为,共产主义是关系到整个欧洲未来命运的重要问题。第三,马克思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基本结构原理和基本矛盾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根源的原理、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原理、社会经济形态的几个时代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原理等。第四,马克思叙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过程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战斗的历程,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自己的独特理论贡献。

  核心观点: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冒进,凭主观愿望来决定我们的目标,结果是极其惨痛的。今天重读经典,应更深刻地体会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极端重要性

  当时,马克思已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刻认识到一种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是有规律的,而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马克思认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也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人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冒进,凭主观愿望来决定我们的目标,结果是极其惨痛的。

  马克思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一般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形态演变,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今天重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更深刻地体会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认识、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都是极端重要的。

  就所有制而言,社会主义社会确立的新的生产关系解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巨大空间。但生产关系还包括了经济管理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其本身的完善程度和适应生产力发展程度不是一开始就完全具备的,而是要随着生产力发展需要不断做出调整。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曾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又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不断探索,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些体制的探索与改革,适应了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大大助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尽管每一次经济体制改革探索最终都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但每一次改革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障碍,究其原因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接下来我们应当顺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变化,敏锐洞察发展走向,采取稳中求进的方针,或待时机和条件成熟,或积极创造条件促使时机成熟。

  现实借鉴:更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是与时俱进,任何不随实践发展的理论,不与时代进步相统一的思想都会在实践发展中过时。马克思主义必须彰显与时俱进的理论本质。指导今天中国实践发展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以客观规律为基本遵循,实事求是制定的发展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基本遵循。

  尽管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增长,但我们始终把自己定位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建议》指出的,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因此,关于《建议》的说明里提出,“更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实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和时代进步中不断发展的,今天指导中国实践发展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是与时俱进,任何不随实践发展的理论,不与时代进步相统一的思想都会在实践发展中过时。马克思主义必须彰显与时俱进的理论本质。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目的在于今天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以闯、创、干的精神为中国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样:“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

  中国共产党从来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定国安邦的指导思想,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我们党经历的一次大考。这次大考,“考卷”难度更大、“赶考目标”的定位更高、“应考能力”的要求更高。

  应对这场大考,我们更加需要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汲取力量,遵循其中的一般规律,并将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作为出发点,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相关评论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姓名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