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文化力量,走好文旅扶贫新路子

http://www.scol.com.cn(2020-11-10 8:31:2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婧蓝
作者:婧蓝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唤醒各地的文化资源,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全省多地积极探索、广泛实践,通过非遗保护传承、文旅综合开发等形式,既留住乡愁,又致富一方。(11月9日 《四川日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每每想起余光中的《乡愁》,每一个心系家乡发展的人,都多了几分乡愁,多了几分牵挂,这是深藏心底的情感。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这些根植在人民群众的乡愁是一种隐藏的文化能量,能够成为人才回流的巨大吸引力,也能够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做振兴的创新力。要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就要唤醒沉睡的文化力量,留住乡愁,留住人才,走不一样的致富之路。

  “非遗+扶贫”,擦出文化创新火花。当非遗遇上扶贫,一条全新的脱贫致富之路被开辟出来了,这是扶贫和文化擦亮的火花,这是创新扶贫思路的新实践。北川县曲山镇唐家山村的吴红,是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茶手工制作传承人。在机械化、现代化的今天,手工制作羌茶成为了“香饽饽”,这是市场的一种新需求。还有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市级非遗花庙土陶传承人邓忠华通过土陶制作,带动创业就业,用“非遗”文化打通了一条新的扶贫之路。不管是羌茶还是土陶,都让我们在“非遗”中感受到了乡村的特殊魅力,让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更能够让这些“非遗文化”走向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带动脱贫的新能量。

  “文旅+扶贫”,既富脑袋又富口袋。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重要精神资源,要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激发贫困群众的斗志,增强他们必胜的信心,更需要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拓宽扶贫路。文旅扶贫的新方式,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既富脑袋,又富口袋。阿坝州茂县中国古羌城举行开城仪式,身着民族盛装的羌族群众跳起欢快的沙朗,“释比”引领队伍拾阶而上,“羌王”和“王妃”在城门口向八方游客挥手示意。传统文化以这种具有仪式感的方式呈现,不仅是传承羌族传统文化,更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透过热闹的旅游景象,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巨大魅力,也承载起了一个个的特别职业。通过进行羌族文化、旅游服务等技能培训,也带动了更多的贫困户家庭、低保户家庭就业,让文旅扶贫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羌茶、土陶、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祭祀礼仪等,这些都是文化的注脚,都是非遗的印记,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让这些沉睡的文化元素,焕发新的光彩,不仅仅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更能够让我们触碰时代中的那些“匠心精神”,让未曾远去的乡愁,在我们的手中绽放新的光彩。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扶贫精品路线,做好文旅扶贫的大文章,把文化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汇聚融通,盘活乡村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推动扶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