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遗嘱”功能开通,提供重新审视生命机会

http://www.scol.com.cn(2020-4-7 8:06:5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孔德淇
作者:孔德淇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浩荡”的危机中,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对生死也有了更多感悟。给亲人写遗书、留遗嘱的想法,显得不再突兀。在非常时期,中华遗嘱库开通了“微信遗嘱”功能。一个多月以来,已有近千人通过微信订立遗嘱。(4月6日 新华网)

  过去提到“立遗嘱”,很多人要么当成笑话,要么觉得晦气,认为只是老年人或者重病者的事情,习惯于用戏谑和否定的方式去回避生死这件大事。不少人最初的生命教育竟是因为自己身边的亲人离世。疫情发生后,生死似乎变得不再遥远,人们开始真正反思究竟能为家人、朋友写下些什么。

  事实上,新冠疫情除了带来担忧和恐惧,也给人们提供了重新审视生命的机会。类似“如果明天就是生命中最后一天,你会怎么度过”的问题,相信许多人都曾思考过。答案五花八门,比如完整地和家人度过一段时光,或是为自己的梦想做最后一搏。“微信遗嘱”的开通,无疑赋予了这一机会以更实在的载体。据了解,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号,进入相关小程序,即可在家写一份遗嘱。这份遗嘱可以用文字、照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还可以选择在本人去世后,或是某个约定时间,将其寄送给想送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上并没有“网络遗嘱”这种遗嘱方式,“微信遗嘱”服务也并不涉及房产、财产分配,不作为法律意义的遗嘱,更多是一种“情感遗嘱”,为公众提供情感表达的新渠道,用来传递亲人、朋友间的叮咛和嘱托。此次疫情中立下“微信遗嘱”的人,大多发现自己和家人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不再斤斤计较,彼此更加宽容。有网友慨叹,这是科技一小步与生命一大步,直至写下“微信遗嘱”,才明白什么最珍贵。也有网友发现,自己最后落到笔端的都是最深的表白和祝愿,由此多了几分释然,心里踏实了很多,不再惧怕未来与可怕的病毒。

  诚然,生活中从不缺少反思,缺少的是在反思之外,用更有意义的方式生活,以不留遗憾的方式对待每一个所爱的人。倘说此次疫情能留给生者什么感悟,我想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死亡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从未认真去思考死亡,也从未认真去努力生活。电影《遗愿清单》讲述了两位老人在生命尽头结伴完成遗愿的故事。笔者是笑中带泪看完的,欣然于主人公面对死亡的达观态度,也难过于人们总要在即将失去一切之时,才明白什么对自己而言最重要。

  可以看到,近年来,随着观念的开放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年轻人已不再忌讳提及死亡,甚至开始立遗嘱。日前,中华遗嘱库正式发布《2019中华遗嘱库白皮书》,首次公布了中青年人立遗嘱大数据。截至2019年底,共有2333位60岁以下中青年人订立遗嘱,中青年订立遗嘱人数持续增加,“90后”三年来立遗嘱人数翻近3倍。他们或是进行遗体捐赠登记,或是为见证过往的记忆,或是给家人留下一份保障,但无一例外,已经开始认真思考生活的意义,触碰生命的真谛,逐渐认识到生的价值不是一路奔跑做加法,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也不是物质层面,而是精神层面、情感层面。

  经此一“疫”,我们至少应该学会,不要等到死亡真正发生时,才去追问生命的意义。无论现在几岁,都可以尝试填写一次“微信遗嘱”。这不是因为有备无患,而是此乃生命中的“重要清单”,是生命中最宝贵的存在,应该被实践的存在。给自己一次机会整理人生,坦然面对死,认真面对生,或许看待生活的视角从此不同。“不知死焉知生”,正确认知、悟透死亡,才更具力量承载生的厚重;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有限,才会更珍惜现在。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这一特别“遗嘱”中读懂爱,感悟爱。(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