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确定农村发展方向

http://www.scol.com.cn(2015-4-29 8:23:15)  四川日报  编辑:周帆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高鹏凌
作者:高鹏凌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紫云村的变迁及其经验启示

  广元市昭化区紫云乡紫云村,200户人家749人,2014年人均纯收入12000元,远远高于全省8803元的平均水平,八成农户住进了漂亮的别墅般新房,拥有私家车67辆,成为全市名副其实的富裕村、明星村。时光回溯,2009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仅2380元,不仅远远低于全省4462元的水平,更低于左邻右舍。其早先贫困的原因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紫云水库,该村千余亩农田被淹,全部农户就地安置,上山垦荒置业。由于土地贫瘠干旱,生产条件差,农民收入自然受到影响。五年弹指一挥间,沧海桑田!再来紫云,先是震撼,接着感动,回来萦怀。在紫云村小康圆梦的背后,有没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西呢?

  立足资源禀赋走对路。紫云村农户大多住在半高山,荒山坡地石谷子,传统作物产量较低,一直看不到出路。2010年前后,紫云村与省农科院开展院地合作。专家们实地考察发现,紫云村的石谷子(页岩)土壤蓄水性差,偏旱;山下1300亩水面的紫云水库云遮雾绕,局部空气含水量较高,偏湿。这“一旱一湿”却是猕猴桃的乐土,既不会因为土地水分过多而烂根,又因为小气候温润生长较快。有了专家的科学论证,紫云村人再看遍山的石谷子,不再愁眉苦脸,而是喜笑颜开。如今紫云村猕猴桃种植面积一跃达到1320亩,其中盛产的600亩,年产值650万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四川处于我国青藏高原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山川河流众多,地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是发展多样化农业的理想之地。我们应该发挥农科大省的优势,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帮助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确定产业选择方向,走出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效益提高的发展之路,同时有效避免个别地方领导拍脑门决策反复折腾农民的情形再现。

  注重品种品牌强主业。紫云村在品种的选择上也有过“试错”,“红阳”猕猴桃是当地的传统品种,个大、心红、汁多、味浓、营养丰富,市场口碑较好。后来在有关方面的推荐下,也试种了“16A”和“金艳”品种,但口感不佳。于是紫云村把“红阳”猕猴桃作为主打品种。2009年6月,“紫云猕猴桃”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中国猕猴桃行业首吃螃蟹者;2011年10月,紫云猕猴桃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夺得金奖;2011年11月,“紫云猕猴桃”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为广元市第二件中国驰名商标。经过这“三级跳”,紫云猕猴桃的单价由几年前的五六元钱一斤上涨到八九元钱一斤。“一棵树富裕一村百姓”。在紫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7500元来自猕猴桃产业,占63%。这与当前我省“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大头”的基本省情不同,这样的农业农村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这样的土地才可能真正成为农民的“财富之母”。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因为品牌即知名度、美誉度,也意味着高附加值。

  改善生产条件多修路。2009年的紫云村,硬化道路仅3.8公里,其余都是土路,老百姓上山下山、肩挑背扛。几年来,紫云村在“路网、水网、电网”上狠下功夫,已硬化村社道路23公里,完成产业环线和作业路11.6公里。接通断头路,建好园区路、入户路,极大地提升了农业作业效率和商品交换效率,方便了群众出行。在村子里,我们刚刚抬脚,村民们就笑着招呼我们走 “二环路”,让人出乎意外。要想富、先修路。大到一省,小到一村,莫不如此。一方面,我们要多建出川通道,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拉近与国际国内主要市场的时空距离;另一方面也要面向广大农村多修路、修好路。全省还有560个村不通公路,水和电欠账也不少。很多时候,一条通达的乡村道路上奔跑的不是人和车,而是农民群众热腾腾的小康期望。

  拓展农业多功能是篇大文章。紫云水库是昭化区的备用水源,1996年就取消了网箱养鱼。放眼看去,水清清,山碧绿,一派好风光。在紫云村未来的发展规划中,他们将以“现代猕猴桃园”和秀丽的湖光山色为依托,发挥紧邻国道212线的优势,积极开发紫云水库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目前已建成紫云水库亲水步游道4.5公里,沿湖观景亭、钓鱼台建设也即将完成。可以预计,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必将带来紫云村经济社会的再次飞跃。时代发展到今天,需要我们摆脱把农业单纯看作第一产业的观点。除了食物和“剪刀差”,农业农村还可以给我们带来休闲、体验、养老、历史变迁和乡愁记忆,这些复合功能,正是农业农村下一步的希望所在,成都近郊闻名遐迩的 “五朵金花”也证明了这一点。拓展农业多功能,相对于“保口粮”,是一篇大得几乎没有边界的文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发掘。

  把农民组织起来自己干。紫云村压根儿就没有动过引进业主的念头,村“两委”一班人就是铆足了劲带领农民自己干。2004年紫云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迈出了组织“千家万户”小生产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第一步,目前入社村民达170户;前不久落成的猕猴桃交易市场交易额已达600万元以上,七里八乡都来交易,江浙客商也是络绎不绝。他们还与香港日升公司合作,进一步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紫云村民来自农业产业的收入,与不少地方把土地流转给资本和业主,每亩仅得500—800斤黄谷和少量农业务工收入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用紫云村带头人的话说,“把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拱手让给资本和老板,我们实在不甘心、不情愿。尽管带着农民自己干压力很大、辛苦得多,但农民得到的实惠绝对最多!”2014年全省经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47329个,入社成员和带动农户占农户总数43.1%。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农民还游离于合作社之外单打独斗。因此,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把更多农民组织起来自己干,可谓势在必行。虽劳神费力,但从保证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补齐小康短板的角度看,则为必须!

  典型引路奔小康。年过六旬的李明秀是紫云村种植猕猴桃的第一人、兴业致富的带路人。上世纪90年代,她曾经只身一人五下苍溪学技术,改土、填槽、育苗、嫁接、施肥、浇水、除虫、架桩、拉线等,样样在行,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权威。在她的带领下,紫云村人都靠着猕猴桃发家致富了。不仅如此,2014年紫云村对外提供技术服务收入就达120万元。在紫云村的示范带动下,猕猴桃已成为昭化区的特色骨干产业,种植面积3.8万亩,挂果5000亩,年产量2000吨,总产值3000万元,他们坚持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品牌化销售,正是现代农业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指出的是,紫云村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契机就是2010年成为省委“挂包帮”活动的联系点。在现行体制下,通过领导和部门“挂包帮”,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一村一地的落后面貌。也应看到,这只是初衷。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通过“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帮助当地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比这个更重要的,则是通过对一个贫困点“挂包帮”的成功实践,总结出若干可复制可推广的办法,用之于我省500万贫困人口、“四大片区”和众多小区域扶贫脱困等,这样才具有更加普遍的现实意义。

  以前的紫云村,典型的穷乡僻壤,听说一个德阳姑娘奋不顾身嫁过来之后,娘家人就断绝了往来;如今的紫云村蒸蒸日上,娘家人也回心转意,一家人其乐融融了。紫云村的变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应该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作者系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