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群众需让“真情”落地生根

http://www.scol.com.cn(2015-3-17 7:54:30)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王坤
作者:王坤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做好农村工作,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平稳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是对基层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的重要考量。自“走基层”活动开展以来,各地精心谋划、认真布局、全力实施、深入推进,成效明显,群众普遍认同。从前期成果来看,群众的生活状态得以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观念越发积极。毫不夸张地说,“走基层”活动所带来的社会“红利”早已惠及千家万户。

  “走基层”活动之所以深入民心,其主要原因还是干部作风的转变。各级各部门为解决“为官不为”现象,巧施“连环计”,以制度约束、思想教育为主线,在规范行干部行为,全面提高行政效能上持续发力。于是,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告别庸懒散浮拖,积极作为,主动联系群众,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拥现出众多“典型案例”。党员干部形象升位,倍受舆论青睐、群众好评,也就不足为奇。

  “走基层”活动之所以深入民心,其看点还在于,广大党员干部能以诚为镜,敢于主动揭短亮丑。通过精准定位,整改措施“量身定做”,立行立改,争先创优有声有色。可以说,党员干部走群众路线,步伐稳重、观点鲜明、方法独道,群众基础进一步夯实。在此基础上,各地为巩固实践成果,大胆创新,把这步“棋”走得更灵活,使“走基层”活动更具特色,群众路线的内涵更丰富。

  成绩固然可喜,但需戒骄戒躁,功过是非,都需有清醒的认识。平心而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走基层,服务群众,并没有做到“十全十美”。大家都心知肚明,一些单位或个人在改进作风、查摆问题这一环节,看似动作挺大,却没有完全消除“家丑不外扬”的顾虑,还存在半遮半掩的情况。比如找出的问题,要么太少,要么无关“痛痒”,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若隐若现。如此一来,同行信不过,上级组织信不过,群众更信不过。归根结底,一方面是因为勇气不足,面对错误不敢认领,害怕丢失“面子”;另一方面是“私心”作祟,心存侥幸,放下“利益”诱惑还诸多不舍。

  既然要揭短亮丑,就要抛出诚心,需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魄。所以,不论是单位或个人,都要真正“蹲下身子”,针对群众“意见箱”中所反映的问题,诚心接纳,避免择“优”公示,要给群众一个满意的交待。作为党员干部,“走基层”不应止于摆出“脸谱”、装腔作势,完成任务就万事大吉,更应在创新与实干上下“深水”、较真劲,争取在不同领域,开创作风建设新局面。

  其实,我们所做所为,群众心中早已有一本“账”。如果我们对群众的意见保持“警惕”,心存戒备,往往会带来这样的“尴尬”:当我们想了解实情,真心希望提出建议时,却没有谁愿意说出真心话,表面看来“皆大欢喜”,实则“暗流涌动”。很明显,我们在改进作风征求意见时,如果态度不够诚恳,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找不准问题,很容易被隐形的缺点“绊倒”;二是故意让问题“深藏不露”,最终会形成“毒瘤”害人害己。

  我们定当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只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规范行政手段,为群众搭建和谐融洽的办事平台。说到底,要让“走基层”活动成为一种新常态,长期出彩,就必须播下“真情”的种子,单靠“作秀”所取得的成绩注定是昙花一现,终究会苍白无力。所以,唯有积极实干,至诚至真,这“真情”的种子,才能在基层根深蒂固、生根发芽、花开果结,彻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才更有保障。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