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上街擦鞋须先厘清本与末

http://www.scol.com.cn(2012-5-22 10:34:54)  新民网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堂吉伟德
作者:堂吉伟德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5月15日,深圳市25家市直机关的公务员走上街头,开展便民利民志愿服务。在深圳华强北商业街上,公务员免费擦鞋服务人气很旺,还有两名老外过来享受免费擦鞋服务。一名公务员称擦鞋服务可以方便和市民交流,更贴心。(5月21日《中国青年报》)

  虽然对于公务员上街擦鞋、借以加强与市民交流,达到彼此沟通的目的应予肯定,但其采用的方式是否恰当,值得商榷。

  公众对公职人员公共服务整体质量评价不高,不是某一件事所造成,而是长年累积所致。比如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衙门习气,比如高高在上,没有做到接地气的官老爷作风,比如贪腐、包二奶频发,再加上强拆、拦访、乱收费、乱罚款,甚至偶发性的暴力执法,都可能使群体性印象打折。不可否认,当前的干群关系并没有想像中那样融洽,在个别领域和行业,还存在极为尖锐的矛盾,比如城管的“妖魔化”使得城管工作处于社会的对立面,离开了社会的支持,开展起来就更加艰难。公权力失去了社会信任,不仅对所做的工作会有影响,对所有人都会形成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公权力进行自我改变以提高社会形象,就显得十分迫切。应当说,这种意愿也是社会吁求。

  如此,便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尝试,比如重庆《市政管理检查行为规范》要求全市6500多名城管队员,每天上街巡逻时都为群众做一件好事;还有城管队员下田给农户插秧,也有公务员上街扶老人过街……年初,参加政协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南京市政协委员林玮提出,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实施的义工服务形式,配合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公务员义工服务制度,借此改善目前社会上对“公务员”、“政府官员”的误读和误解,加深普通民众和公务员、官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改变“公务员”和“政府官员”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固有形象。

  不过,上述种种尝试大都被贴上了作秀的标签,不但没有激发起公众好感,获得价值认同与承认,反倒落得“一地口水”。对公共服务质量有不满的公众,对上街擦鞋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并不买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公职人员的形象与好感,应当是以做好本职工人为基础,然后才能有“锦上添花”的表现。一个共识是,如果不能主动在工作中体现服务意识,又要形式化地当义工做好事,如此分裂的行为,岂能获得公众好感?如果本源的职业道德都不能坚守,再多的“锦上添花”又有什么实际意义?以及刑讯逼供,如果不能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员气习,那么干再多的好事也毫无用处。

  公务员上街擦鞋,其实是义工制度的一种实践。问题在于,国外的公务员义工制度,不是独立于整个管理体系的存在,恰是制度的配套和延续。正是因为他们有了对职业的敬畏,才有了如履薄冰,小心谨慎的态度,才有了真正“严格履职”的操守。总之,公务员上街擦鞋,还得注意形式可行性。什么是本,什么是末,这个范围必须界定。否则,本末倒置的做法,在“塔西佗陷阱”定律下,都可能招来更大质疑。不但于事无补,反倒会弄巧成拙。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